2. 人民沟通。
民间通讯系统不如官方驿站等配套先进,民间通讯根本没有形成商业体系,还处于人与人之间通信、携带信件等信息传递的原始状态。
在古代,农业生产力相对较低的社会中,人们普遍局限于土地耕作或畜牧业生产,与外界的交往较少。
不过,老百姓外出当兵、经商旅游、游河游、考科举的案例也很多
a) 专职信使。
派信使和快马是快捷方便的方式,也是紧急和重要的事,也是家庭财力能支撑就可以使用的快捷方便的方法。
比如后人广受赞誉的安徽桐城“六尺巷”,任因为与邻居争夺房屋的地界,张颖不仅没有利用朝廷官员的权力帮助家人, 但回复书“纸书只为城墙,何不让他三尺,长城还在,我当年看不到秦始皇”,理性地进行道德引导和劝说。
信回了,家里主动让出界三尺,对方也被感动了,也放弃了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化怨为玉丝,双方握手言和,化解了邻里矛盾,留下了“六尺巷”中华民族的美好民间故事。
2)公会大厅。公会大厅是人们传递信息和信件的唯一非常重要的地方。
为了便于商业发展、生活便利、产业协调发展,将相关人员联合起来,建设地方会馆或商贸会馆,接待和服务家乡、行业的人们,家乡与行业之间的人员流动大,非常有利于传递家乡、行业信息因此,宗族大厅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
3)商业和贸易交流。
以口头信函等方式开展的商贸往来,也是民间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在古代,经常外出的人是商人,或者是商人的仆人,他们处理业务,生产生活需要,南方的货物卖到北方,北方的货物运到南方,东西方汇合,是古代使用通信信件最多的一个。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县官在河边大吃大喝时,听到商人姑娘弹琴吐槽,把常年跑来跑去,乡里不温柔的商人老公倾倒。
4)其他旅客。
旅游旅客,虽然体量不大,但也是信使路线;
还有流浪僧人、道士,还有江湖艺人,游走方郎中,东、西、北、南,穿越省县,进城下乡,也是传递使者不可忽视的渠道。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被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