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谈到了敏捷的第一步——每日站立会议,也谈到了我们平时是如何召开站立会议的,其实15-30分钟就够了,绝对不是那种让你想拄拐杖的那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敏捷开发中的看板开始。 在董事会之前,我们实际上是在董事会上画车道,写卡片,移动卡片,并在董事会前举行站立会议。 现在支持任务看板的产品越来越多,大家开站立会议也很方便,所以没有必要真的站在白板前,只要大家围成一圈,拿着令牌轮流就行了。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如何使用任务板。
任务板有很多好处,但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以下三个。
进度可视化:每个人都可以从看板看到每个任务的状态,包括负责人、优先级、进度、交付日期等。
透明的团队合作:信息充分共享,很多时候大家一目了然的项目情况,省去了很多询问式的沟通。 许多问题的确认和跟进也会在卡片中传达,所有的背景和背景信息都会直接落入卡片中。
任务跟进和梳理:项目通常有各种各样的任务需要处理,具有不同的优先级。 通常我要求每个成员写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他们正在做的所有工作,一方面是他们工作量的反映,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每个人了解你在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在做之前仔细了解任务的内容。 如果不能清楚地描述要完成的工作,则工作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模糊的,边界不明确,完成的定义(DOD)也不明确。
今天的任务板通常支持不同的视图,这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维度看待我们的项目、团队和人员。
任务视图:最基本的就是做->做-做->做,看看已经完成的任务数量,测试中的任务数量,开发中的任务数量等等。 在这种尝试下,最有意义的是那些高质量任务卡的状态。 如果高优先级卡始终处于待办事项状态,请小心并立即询问其背后的原因。
如今,许多产品已经支持自定义状态,链接各种系统,自定义工作流,自动通知等,这些都是一些高级游戏玩法,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首先使用看板。
人观:从人的角度看任务,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工作量,如果一个人手里的牌太多,他们通常会问。 这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如果在这次迭代中涉及一个模块的卡太多,可能会有大量的模块相关伙伴的工作负载。 也许团队成员负责的内容会稍后调整,模块太大而无法拆解,或者问题太多而无法重构等等。
迭代视图:上一次迭代的剩余问题是什么,本次迭代中正在开发的功能以及本次迭代的进度,以及将安排在下一次迭代中的功能列表。 通常每次迭代都有很多指标报告,如进度图、燃尽图、趋势图、速度速度等。 这些敏捷指标仍然有用,但它们只在团队内部有意义,与其他团队相比没有那么多意义。
任务看板更擅长跟进任务多且复杂的情况,即任务数量多、类型不同。 至于任务量大但类型单一的情况,任务看板也可以管理,但可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工单系统、BPM等。
任务看板只是一个工具,它不挑剔任务的属性,高复杂度和高不确定性的任务可以管理,低复杂度和低不确定性的任务也可以管理,通常一个项目会具有多种属性的工作。
例如,我们自己构建的很多工具都是从0到1,一行一行的,可以说是非常复杂和不确定的。任务看板用于创建、拆卸和跟进任务,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如果卡片无法携带,我们通常会在卡片上附加文档。 例如,将需求的标题粘贴在卡片的标题上,然后在卡片中粘贴 PRD 链接,例如模块重构,然后是整体修订;另外,我们的看板里还有很多低复杂度、低不确定性的工作,有时候只是做个记录,提醒别忘了按时完成,比如和会议室预约、更新文档、不迟到、及时MR、下班前提交**、记得周六加班:)以及一些只在构思阶段的想法, 比如请唐长老分享SBOM,参观韩先生的公司,说不定有一天我真的会去。在实践中,我们真的把大大小小的都放进了卡片里,把小学老师教给我们的好记忆力发挥到了极致。
我个人认为,作为领导、PO、业务领导,除了招募和面对用户之外,我还需要每天花很多时间给任务面对面。
我有一个习在早上每天站立会议之前要翻阅任务板的内容,让自己清楚,看到需要提醒的地方,直接在卡片上对应的负责伙伴,看到需要注意的时候再打开另一张卡片。
对于那些尚未安排的工作,请仔细考虑与这些卡片对应的问题是否已经明确,优先级是否合适,是否有更好的计划等。
对于那些已经安排好的作业,看看前提条件是否到位,进度是否符合预期,是否有阻塞,何时测试,谁在测试,是否启动,是否有bug......
有些朋友每年总结自己的OKR都会头疼,想不起来这季度做了什么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好方法是翻阅任务板,看看你每天完成的卡片OKR 总结完毕后,不知道下个季度该做什么,应该去任务板看看上面积压的哪些卡片还没有完成。
本文主要讲授任务看板的好处、应用场景、多维度尝试复盘项目以及通过看板的注意事项。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使用任务板的,它管理项目或者管理自己的待办事项都非常高效,也可以试试。 研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