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穆彦玲再次拜访了古岭。 (东南网记者吕金福摄)
东南网12月15日**(记者 陆金福 李贤斌 编辑策划 徐尚福)2024年快要结束了,美国“古岭之友”成员、古岭历史文化研究者穆艳玲正忙着联系美国的“古岭家族”,为她准备出版的一本古岭故事书挖掘更多新鲜素材。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5日,穆艳玲在美国旧金山与友好人士一起参加了中国***的会议后,非常激动,一直想做点什么。 梳理中美民间交流的古岭故事,成为她关注的问题之一。 “圣诞节过后,我会请古岭家的几个成员面对面聊天,记录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今年72岁的穆艳玲在大洋彼岸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古岭的故事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不断挖掘,代代相传。
去年10月,中共二十大期间,东南网记者采访了穆艳玲,并发表了《美国“古岭人”赞颂中国新时代》的报道,她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年多来,穆艳玲一直在努力挖掘和讲述古陵的故事,搭建中美友谊的“彩虹桥”。
三年多后,他回到福州继续书写《古陵之爱》。
穆艳玲家族三代人与中国、福建、福州有着深厚的友谊。
她的岳父穆爱仁作为美国飞虎队成员参加了中国抗战,他的名字被镌刻在福州抗战纪念墙上,使他成为纪念墙上的第一个外国人。 穆奥仁一生出入中国五次,从美国千里迢迢到福建教书,将一半的骨灰撒入岷江。
穆艳玲的丈夫牟彼得·穆出生在福州,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捡到山上,在古陵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一家人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的两个女儿分别取名“爱中”和“爱华”。
2024年,穆艳玲第一次登上古陵,被这里的故事所感动,决定继承岳父的遗愿,投身于古陵文化研究,促进中美友谊。 她发起了由美国友人后裔、研究古陵文化的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古陵之友”,共同挖掘古陵的历史,山上300多座古屋的主人身份也逐渐清晰起来,穆爱仁、柯志仁、傅义华、蒲天寿、 白凌伟,傅道德......一幅古玲的人生图景正在慢慢展开。
这些年来,穆彦玲多次到美国耶鲁大学等地寻找20世纪初的古陵原图,拜访过许多曾在古陵生活过的外国人的后代。 疫情期间,穆彦玲依旧坚持对古灵文化的研究,她在美国收集了大量与古灵有关的活物和**。
去年,在接受东南网记者采访时,穆彦玲认为自己可以尽快“回到福州”,与古岭的众人团聚。 2024年,她如愿以偿,带着女儿爱华回到福州,参加6月在福州举行的“古岭源”中美人民友好论坛。 她带来了三大箱旧物件,包括钢笔、一袋弹珠、一顶黑色毡帽、一个铁壶、一个手动压缩鼓风机、一个锡制雪茄盒等,陈列在古岭山民居生活馆(富家别墅)。
我们祖先生活和留下痕迹的地方是家,这次我们把旧物送回家。 穆彦玲说,最珍贵的不是物件,而是物件背后的人和发生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百年前古陵的外国人生活。
这次回福州,穆艳玲待了整整一个月,行程排得满满的。 她和朋友再次来到古岭,在“异地公井”,她和女儿一起挖出泉水,在古岭邮局亲手在明信片上盖上明信片,寄出跨洋明信片,在国际公益会入口处与中美朋友一起种下月桂树。
在福州期间,穆彦陵还前往福州反原木战士纪念墙,向岳父和墙上的抗战战士致敬。 她在纪念墙上的穆爱仁的中文名字上贴了一颗红色的缺失星星,并在拓纸上印上了她岳父的名字。 她想把这部电影带回美国,把这个故事讲给她的家人听。
2024年6月,穆燕玲在上海办理了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俗称“中国绿卡”),但疫情期间过期后无法续签,给她在国内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
这一次回到福州,穆彦玲最大的愿望就是续签“中国绿卡”。 2024年7月3日,她在福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成功办理了“中国绿卡”。
中国是我的家,回到中国就是回家。 穆艳玲说,以后她会经常回国,继续研究古岭文化。
传承“古岭精神”,促进中美民间友好。
回到美国后,穆艳玲仍然忙于推动中美人文交流。 2024年10月底,她在线参加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举办的全国会议,并就固陵文化研究成果和古陵故事精神进行了演讲。 她还时不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古岭的朋友们“相聚”。
进入11月,穆艳玲参加了多项活动。 11月5日,黄平总领事会见穆艳玲夫妇,就中美人文交流交换意见。 穆艳玲还向黄平总领事赠送了他编纂的《古岭绘本》。
当地时间11月15日晚,**总统出席了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再次会见了美国各界老朋友,重述友谊。
穆艳玲受邀出席宴会,当她接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邀请时,非常激动,联系了李·加德纳、毕乐华、程戈登夫妇、蒲光珠和孙女凯茜,以及帕特里克的曾孙厄尼前往旧金山,她专程从罗德岛赶来参加宴会。
穆艳玲表示,很荣幸能成为众多中国朋友团的一员,并代表“古陵之友”受邀参加此次晚宴,深切感受到习近平主席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交流、促进相互了解与合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早在2024年,他就邀请达娜夫人探望古岭,帮助这位美国老实现丈夫回国的愿望,还多次在不同场合讲起古岭的故事,使古岭的故事广为流传。 穆艳玲说,董事长对古陵很熟悉,他们简短的交流就聊到了古陵山上的人和事。
古岭的故事,就是***主席亲自推动中美友好交往的好故事。 在穆彦玲看来,古陵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聚集在这里,他们开办学校和医院,住在这里的外国人和中国人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每一个古岭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过着和谐的生活,建立起可以代代相传的友谊。 穆艳玲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理解、尊重、和平、友爱的古岭精神的重要性,谷岭故事象征着美中两国友好交往的延续和传承。
中美关系的根基在人民,希望在人民,青年在未来,活力在地方。当地时间11月16日,穆艳玲还参加了由中国广播电视台与美中青年学生交流协会等团体在旧金山联合举办的“中美人文交流友好对话”。 穆艳玲希望古岭成为世界各地孩子都来的地方,让年轻一代的美国人能够到中国和福州古岭生活一段时间,与当地民众深入交流,与中国交朋友。
沟通对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他们思想开放,更容易交流思想,一旦人们意识到自己在中国有朋友,他们就会感到与众不同。 穆彦玲表示,两国的年轻人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和成长背景,如果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舞台,更好地了解彼此和彼此的国家,将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回国后,穆燕玲与丈夫、女儿和其他“古玲之友”分享了她在旧金山的时光。 “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旧金山的聚会,每个人都很高兴并受到启发。 “穆彦玲。
丰富古岭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这一年,除了参加交流活动,穆艳玲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为一本古玲故事书搜集资料上,她想把当地村民与美国人相处的故事用文字写下来。 此前,她曾多次独自驱车一个半小时前往魏家成员林林的住处,与他聊天,回忆在古岭的往事。
林恩家里没有文字资料记录古玲的经历,脑海里有很多故事,他不得不坐下来慢慢说,记忆才出来。 穆艳玲说。 林恩出生于福州,父母白凌伟曾在“福州民办联合中学”任教,16岁之前,他每年都会在古岭度过暑假,还用小相机拍下了上百张古岭生活的照片**。 不幸的是,林恩于今年8月30日在美国去世,享年103岁。
接下来,穆彦玲还会陆续拜访古岭家族的成员。 “我计划明年10月出版这本书的中文版,然后回福州发行,希望能以文字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岭的故事。” 穆艳玲说,随着“古陵之友”成员逐渐老去,他们也在不断招募古灵家族新生代参与这项工作。
2024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穆艳玲也希望为促进中美人文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中美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也非常重要。 穆艳玲计划明年3月回国,在美国一所学校完成对师生的古玲纪录片采访。
穆艳玲期待与中国朋友和同仁一道,共同推动古陵历史文化研究,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努力,这也是弘扬“古陵精神”的最佳方式。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穆艳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