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动作场面还是值得称道的。 战斗是真正的战斗,一拳打到肉上;打架是一场真正的打架,演员们都是亲临现场的。 但故事一如既往,确实让观众在审美上感到疲惫。 今年上映的港产动作片口碑和票房都冷淡,似乎在说:是时候有新鲜感了。
作者 |林景迪 编辑 |罗永石.
近日,电影《爆点》上映,拥有近年来最大的港片之名。 在香港电影的分类中,甚至被归类为**片,即包含暴力血腥场面。 内地版影片只删减了一分钟,最大程度保留了原片的尺度。
但惊人的规模并没有让观众感到震惊。 这部电影上映一周,票房表现不佳;豆瓣评分65、口碑也未达预期。 本来林超贤+张家辉+陈伟霆的组合,似乎已经够热血沸腾了,题材又是港片一贯的舒适区,所以冷淡还挺出人意料的。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这是有道理的。
相信近几年港片片名并不陌生(青晟):《X战》、《XX风云》、《XX风暴》、《XX狙击手》、《XX行动》,由此衍生出二、三、四部,简直就是一个“港影宇宙”。
看演员阵容,他们都是熟人。 刘德华、郭富城、**云、张家辉、古天乐等人轮流通过排列组合,加起来就有300年的历史了。 这几年,又多了几位年轻人,谢霆锋、陈伟霆、彭玉燕等,但她们也都已经40多岁了,已经中年了。
这些电影看似警匪、卧底、缉毒、拆弹、营救等题材不同,但内在却是相似的,那就是以打斗为主的港片和动作片。 故事也非常相似,人物都是警察(或其他纪律部队)、卧底特工、毒贩及其家人(如妻儿),剧情是抓到被抓、揭发、揭发,再加上各自有苦涩的兄弟情谊,仿佛形成了“如果是兄弟,就来一起砍我”的格局。
不得不承认,电影中的打斗是实战,拳头是打肉;打架是一场真正的打架,演员们都是亲临现场的。 但冷淡的不仅仅是《爆点》,2024年上映的几部类似**电影都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禁毒3:世界尽头的人》(55分)、《暗杀风暴》(5分7分)、《惊天救援》(4分9分)......
尽管这些香港电影赢得了票房和赞誉,但它们的收视率却越来越低。 我不禁在想,如果香港电影依旧以类似的模式量产,还能走多远?
以下内容充满了剧透,但可能并不重要。
《爆点》的打斗场面真的很好看,张家辉一如既往地“为生命而战”,而成龙贯穿全程的“战伤”状态,也让他成为新一代“硬汉”的代表。
但剧情真的很单薄。 正如一位网友写的影评:“就算是一部动作片,也能请来两位编剧。 “但电影看似是AI写的剧本,完全按照套路进阶,就像是经过100部动作片训练的剧情。
导演真的很向往“爆裂”,每一剧情都像是在咆哮,多爆一点!然后它开始穿插着戏剧,包括码头集装箱、制药厂、道路建设工地、废弃的商业建筑、郊区的泥泞水池和日本荒野中的洞穴。
开篇是邦爵士(张家辉 饰)和韩阳(谭俊彦 饰)之间的不和,韩阳兄弟将邦爵士的同事智叔(卢慧光 饰)挂在车后座拖拽,导致智叔被肢解,血肉模糊,断肢, 邦爵士决心抓捕韩阳兄弟,于是在档案中找到有黑史的江明(陈伟霆饰)卧底。
邦爵士和韩阳生死对决。
交代完之前的情况,布置好了江和邦先生的兄弟情谊,之后的剧情可以概括为打、炸、炸、炸。
但把所有的戏都演一遍肯定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文剧来连接人物之间的关系,导致一句台词未完成,另一句台词开始,出现更多的角色。 有邦爵士的部下志宰(黄有男 饰),还有来自东南亚的药商(梁洛石 饰),还有她叛逆的女儿和忠心耿耿的狗哥的故事情节,最后孩子的父亲(杨又宁 饰)也西装革履客串。
毒药制造者英秀和她的丈夫在生死分道扬镳。
不得不说,反派韩洋,能在疯狂批判港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表面上看,他是一个拥有“制毒本领”的毒枭,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怀揣着小丑梦的武林高手。 不管后果如何,我只想大场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然而,正是因为汉阳主打疯狂,整个故事情节才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他在三条线上到处放火。 砰先生专心致志地扑灭大火,可是他按着葫芦舀了起来,哪儿也解决不了。
最后,双方的人汇合在一起,不是靠线索,而更像是各行其是,彼此无关,结果就遭遇了。 直到片尾曲《大夫公》响起,张家辉和陈伟霆再次上演了一场兄弟情谊的演出,唱着《男人一生要经历多少世间,男人一生又要经历多少次迷茫和焦虑》,顿时让观众梦回了《扫毒》系列。
《禁毒3:世界末日》在今年夏天上映时,也遭到了观众的疯狂吐槽。 虽然角色必须有兄弟,必须有情感上的信任,剧情上必须有戏剧性,金三角上也有直升机的狂轰滥炸,大场面就够了,但前提是你要相信**云和古天乐对郭富城的“爱”, 而且你也要相信,世界上只有**云不知道郭富城是卧底。
禁毒3“豆瓣评分55、票房284亿,是近年票房口碑不错的《愤怒重案》(2021)豆瓣上的72分,票房1329亿,《拆弹专家2》(2020)豆瓣74分,票房1314亿,《无双》(2018)豆瓣评分8分0、票房1273亿,差距很大。
愤怒的案件》、《拆弹专家2》、《无双》。
事实上,这几年取得的13亿单场票房,几乎是近几年纯港片的最佳票房成绩,而这三部电影的背后,是近十年来无数同类型港片的成就。
自2024年CEPA协议签署以来,香港电影正式掀起了与内地合拍的潮流,无数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 但经过几年的尝试,绝大多数导演都找不到最适合合拍的方向,一些导演回到香港,重新开始了他们最好的警匪动作片。
林朝贤在2024年拍摄了《线人》,张家辉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像奖和金马奖在内的五项最佳男主角奖。 之后,林超贤又拍摄了《证人》和《反战》,一步步开始了他的营救系列,场面和暴力的尺度越来越大。
梁乐民与陆建清联手拍摄《冷战》(2012)和《赤道》(2015);林德璐从2024年到2024年默默拍摄《反腐风暴》;郑宝瑞续《弑狼》系列;麦朝晖、庄**也将把《窃听》系列进行到底。
冷战》《赤道》《反腐风暴5》《杀狼》。
另一方面,邱立涛暂时放下B级电影,于2024年完成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他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仅接手了陈木胜的《禁毒》系列,还亲自开创了《拆弹专家》系列。
这些导演纷纷陷入上述系列,而已经在等待观众的,也在年底等待观众,年底上映的《新警匪2》《导火索2》《海关阵线》《怒火蔓延》等,2024年的《杀狼3》, 《拆弹专家3》《斗黑》《追龙3》(2025)等,最遥远的一部据说是刘德华和郑宝瑞的合作,已经直接推到了2024年。
但近十年的香港电影,可以概括为导演和演员的排列组合,配角也是如此。
总之,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 不管是两位英雄的对峙、兄弟情谊,还是兄弟情仇的背叛,重点都是动作场面,**场面,香港的地标性建筑在整部电影中都炸得遍体鳞伤。
于是,香港电影宇宙就此形成,但故事却没有更新。 原因可能在剧本上,港片导演有名,似乎没有编剧的踪迹。 而出身为编剧的麦朝晖和庄**,也成为了导演。
在很多传闻中,香港编剧地位不高,在导演手中更多的是工具。 从来没有机会抓住讲故事的力量,因此也没有机会抓住讲故事的本质。 好莱坞编剧最讲究结构,内地编剧更注重人物塑造,但这两种类型在香港电影编剧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只在乎一件事,粤语中所谓的“桥”,就是桥。
精彩的桥段胜过一切,起转的暗线,人物变身的弧线,“桥段”都不重要。 如此一来,绝大多数港片其实都是单场好看的,但连通起来,里面却缺乏逻辑线索,人物也相当单薄。 早年星光熠熠的巨星们,靠着自己的魅力和演技来弥补角色,但久而久之,却经不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和演员的匮乏。
在《爆点》中,邦爵士让江明做卧底,江明问:“三年三年?观众们爽朗地笑了,明白这是对《无间道》的致敬。
香港电影对世界电影的影响,至少贡献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动作片,另一种是武侠片。 而动作片可以延伸到警匪犯罪,目前流行的缉毒、反黑、卧底都属于这一大类型。
邦先生发现江明是卧底。
研究香港电影的美国学者大卫·博德威尔(David Bordwell)撰写的《香港电影的秘密》第一章用了“一切都太过分了,一切都变得疯狂”。 这一点在香港电影史上50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2024年,张彻拍摄了由王宇主演的《独臂刀》,票房超过100万,是香港第一部票房突破100万的电影,因此张彻拥有了百万美金导演的称号。 然后他发展了这种充满暴力美学和硬气的动作片类型,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他拍摄了一系列由狄龙和江大卫主演的动作片。 两位男明星不仅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代CP,而且对兄弟俩的义气和两位英雄的对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来从古装到时尚的一系列江湖电影奠定了基础。
80年代,张彻的**吴宇森凭借《英雄本色》成名,由周润发、狄龙、张国荣主演。 后来,吴宇森又拍摄了由周润发、李秀贤主演的《血腥英雄》,继续将这种警察对决弘扬,向世界推广他的暴力美学。
从此,警察与土匪、警察与卧底、黑帮与黑帮兄弟的友谊,在两三个人的关系中来回走来走去,辅以极致的暴力美学,成为港片类型的固定模式。 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的衰落,一些导演和演员离开好莱坞后,这一类型有所衰落。 在20世纪末,只有杜琪峰的作品《黑暗战争》、《黑暗之花》和《枪声》被代表。 这一时期,暴力美学不再被推崇,探索人物内在人性成为一种趋势,其巅峰之作是2024年的《无间道》。
没想到,香港电影的暴力美学又回来了。 然而,与前作相比,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刻画并没有提升,只有更加野心勃勃、刺激的场面和血腥暴力得到了升级。 但时代变了,观众渐渐不吃这套了。
经历。 随着80、90后影视厅时代的洗礼,以及2024年后好莱坞大片的轰击,内地观众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口味。 2024年夏天,汤姆·克鲁斯执导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在中国大陆的票房不如《茶阿二中》——这部名字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动画电影,可见一斑。而今年最受内地观众欢迎的内地电影,则是《消失的她》《孤注一掷》《风神第一部》《三万里长安》等。
在某种程度上,电影的票房是最直接的体现,观众的真金白银是通过他们对金钱的选择来表达的。 在《芭比》之前,《你好,李焕英》是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女主演、女性题材电影,体现了观众的选择。
时代变了,当个人家庭影院和在线观看变得容易获得时,去电影院更像是一种社交行为——找到每个人都能与之相关的情感联系可能更现实。
香港电影早就借鉴了好莱坞的经验和方法,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但香港电影的创作者似乎从未真正研究过人物和剧本,也没有跟上观众的变化。
近两年来,在内地拥有良好票房和口碑的香港电影,克服了上述问题,取得了成功。 尤其是《我还是觉得你最棒》(港名《米剧攻心》)和将于2024年上映的《坏舌头律师》,正是因为角色的魅力和情感而得到认可。
今天的观众,和40年前的观众,看到同样的香港电影,同样的演员,同样的剧情,观众还能剩下多少耐心?留给香港电影人的时间和机会可能不多了。 为什么渣男总是被哥哥们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