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回忆他父亲的故事—
爸爸在世时,他有时会讲自己当红卫兵的故事。 那时候父亲说自己是红兵,朋友结伴去北京的时候,当时是串联搞的,红卫兵待遇很丰厚,去就吃,坐车不花钱,毕竟红卫兵是“**人”......可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2024年2月,中共决定正式开展“燕山夜话”后,全国各大报纸立即掀起了一股对“燕山夜话”和“三家村笔记”的政治批判浪潮。 我父亲是个读书人,也是村里有文化的人,会写会算,尤其是一套算盘,在我的记忆里,爸爸会用算盘加减乘除,现在很少有人会算。 父亲也是个天才,那时候也是全家人的骄傲,我听爷爷说,这也是我父亲关于大串联的故事。 当时,全国青年热情高涨,为了革命事业,全国上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学生是红卫兵的主要骨干,尤其是大学、中学的青年学生,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一群充满政治热情和强烈政治参与意识的年轻人,在第一代的号召下,掀起了当时划时代的一届学生,都在思考如何积极参与这场运动,至于文革的意义,可能没有太多人去学习和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吹响国家“第一飓风”的风暴眼和革命阵地。 这个中心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和中学的年轻人,在政治上敏感和冲动,我父亲在那场巨大的运动中总结了自己。 父亲有很多姐妹,四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姐姐,因为父亲读书最多,他成了红卫兵的革命干部,祖父也对父亲寄予了太多的厚望。
我父亲出生于2024年解放前,也是共和国一个时代的见证人。 我父亲从小学和中学接受的教育,是对革命理想和先烈先辈成就的向往和回忆。 我们这一代人不了解“反右”斗争、中苏论战和“四清洗”运动,今天的年轻人也不了解有关运动及其后果。 在我父亲的心目中,这群红卫兵首先熟悉了阶级斗争的刀剑剑,在他们的思想中,他们积攒了献身于激烈斗争生活的愿望,因为他们都热衷于学习最好的语录和最好的选集,甚至主席的命令也会随之而来, 而对第一的忠诚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主席领导的红卫兵革命“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后来,父亲说,当时这些人有一个共识,只有真正投身于“反修防”的斗争中,像传统教育中的先烈先辈一样,做着惊天动地的事业,才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人生价值。 虽然研究最好的思想的人很多,但研究过的成果并不多,包括***的孙子毛新宇。 那时候,我们都要去北京看,红色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决心把他们推到了历史的前面,成为中国政坛上强势一代的“初期”,每当提到那个时候,父亲总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耀感。
我父亲说,他们在北京见面时,他们分成了三排,第一排是解放军队,第二排是工人队,第三排是学生队,也就是我父亲说的红卫兵队。 父亲说,他们看到的***太远了,不是很清楚,轮廓还在,加上印象中的***奖牌和语录,对于收到***,大家还是满怀收获,以至于在现在的新时代,那些往事都成了父亲一生的记忆。
廖良明写于山东聊城诞辰130周年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