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需要一定的自律,能够控制自己,不容易被情绪和欲望所左右。
你还需要知道如何在与他人互动时保持相称,这样友谊才能持久。
生气与不生气,快乐与否,都能滋养你的心灵;
不和庸俗的人交朋友,就进不去邪党,可以站出来;
小利润不争,小怒不惟,可以和大众在一起。
见情忘义,富有义,据说是逆道而行之。
那些逆道而行的人即将受苦。
恩典是不能传递的,如果你付出太多,你就不会继续,如果你不继续,你会怨恨;
爱情不能秘密,亲密关系久难,断断疑是薄。
该极度生气的时候可以忍住,有大事发生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这样才能修心;
如果你不和那些迟钝粗俗的人交朋友,不参加聚会,你可以在社会上保持一定的地位;
如果你不想和微利泰铢[zī zhū]相比,你不必因为一个小小的不愉快的爆发而能够与每个人和睦相处。
见美就忘德,富贵就失德,是违反道德。
谁违背了天道,谁就必倒在他的头上。
恩典不是越大越好,太多的恩典就很难持久,也很难让对方怨恨很久
不要与人太亲密,很难拥有持久的关系,一旦破裂,会让人感到疏离和冷漠。
有时候,给别人一桶米,虽然资金不多,但能救出身处险境的人,对方会心存感激;
而有时候,给别人一块米,会让人贪得无厌,甚至反目成仇。
因此,帮助人们取决于时机和目标。
在古代,有两个家庭是邻居,两个家庭平日相处融洽,关系非常融洽。
两个家庭都以务农为生,其中一个家庭更加勤劳和富裕。
有一年,发生了旱灾,两家人都没有收成。
这个贫穷的家庭每年没有太多的剩余,所以他们靠在田里收割庄稼为生。
今年收成不好,一家人只能挨饿;
而且因为富家前几年有盈余,家里有不少粮食储备。
富家见邻居有困难,就送了一升大米,缓解了穷人家的急需。
因为这升米,这个贫穷的家庭在灾年没有饿死。
灾难发生后,贫穷的父母去富裕的家庭感谢他们。
在谈话中,穷人家还提到现在连饭都吃不上,还吐槽明年的种子还没找到。
于是,富家又一次慷慨地给穷家送了一桶粮食。
回到家后,这个贫穷的家庭讨论着如何分配这桶食物。
分了一圈,终于发现,这桶粮食,除了吃,根本不够明年田里的种子吃。
于是,这个贫穷的家庭开始抱怨。
我觉得富家太多了,既然有盈余,就应该给他们多吃的。
如果你心里有怨恨,你难免会到处说富人的坏话。
没过多久,富人家就知道了穷人家的抱怨。
富家人家很生气,心想:
我白白给了你那么多食物,你不但不感谢我,还到处说我的坏话,太不讲道理了。 ”
结果,富人家庭与穷人家庭断绝了联系。
关系良好的两家人,因为一桶饭的问题,成了敌人。
俗话说得好。一把米养一个恩人,一桶米养一个敌人
当一个人又饿又冷的时候,如果他能得到一把可以解决他生存问题的米饭,他自然会感激不尽。
但是,如果你继续给他米饭,这个人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并变得自在。
此时,他的欲望被放大了。
经济学家认为,当我们渴望某事时,我们对某事的情感投入越多,当我们第一次遇到它时,情感体验就会越强烈;
然而,在第二次接触时,这种情绪要轻一些;
第三次,它会更轻......
结果,我们越是接触对象,我们的情感体验就越冷漠,就越无聊。
在这里“边际效用递减率”。
一位母亲在女儿结婚前曾对她说:“去公婆家的时候,记得不要一直做好事。 ”
这位母亲很清楚这一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性,我向女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母亲担心女儿一直在做善事,公婆会认为这个儿媳妇生来就是这样,不会把自己做过的好事放在心上,反而会有更多的要求,以后甚至不允许她犯一点差错。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第一次帮助别人后,他会感激你;
当他第二次帮助他时,他的感激之情就会消失。
几次之后,别人甚至会认为你的努力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他期望的帮助没有出现,他反而会对你怀恨在心。
施恩不求回报,这是很多人帮助别人的初衷。
然而,当“一滴水的恩典,泉水的回报”走向“当然,善而不感恩”,你还能坚持做好事吗?
因此,我们在帮助有需要的人时必须有原则不要怂恿别人贪吃偷懒,所谓“急不穷”,据说就是这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