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世伟(中国劳动关系学会)。
12月24日,随着平安夜的到来,圣诞节的临近,“平安夜文案”、“圣诞水果”等诸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然而,评论区却出现了这样一幕:有网友坚定地表示,“这不是中外节日”,也有网友反驳,“外国人过春节是为了让中国文化走遍天下,怎么可能去中国连外国节日都没有”......和往年一样,每年的圣诞节等节日,总会有网友们关于文化认同和节日意义的讨论,而这两种声音其实也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融合与地方文化保守主义的张力。
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说清楚:文化交流是一条双向的街道。 正如联合国最近通过决议,将春节定为联合国假日,寓意着农历新年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和喜爱,来自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等节日在中国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参与, 这也是文化交流中的自然现象。这种交流不是文化入侵,而是文明互鉴的表现。 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的文化元素和谐共处。
当然,文化交流并不意味着文化同质化。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对于那些担心外国节日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人,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担忧,同时引导他们看到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 事实上,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是深厚而稳定的,它不会轻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改变。 相反,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元素,本土文化可以更丰富、更多样化、更有活力。
平安夜作为西方的宗教节日,近年来逐渐受到中国年轻人的欢迎,商业化的推动也使其越来越受欢迎。 然而,庆祝平安夜意味着放弃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对外国人钦佩的表现吗?没有。 事实上,许多家庭在庆祝平安夜的同时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中国习俗和仪式,例如家庭团圆饭。 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体现了外来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也在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学习汉语、练习书法、针灸**等中医、庆祝春节等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趋势。 此次文化输出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文化的融合。 作为一个拥有2024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强国,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去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应鼓励良性文化交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分享人类文明成果。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各界也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有关部门可以加强文化教育,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机构也要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总之,“中国人熬不到平安夜”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一个自信、开放、包容的社会,既能接纳异国文化的奇妙,又能将其融入本土文化的血液中,谱写出更加灿烂的文化篇章。 这就是一个伟大国家的风采的体现:自信而不封闭,开放而不失根基,折衷、包容才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