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了《关于防控“指尖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日前还公布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八项规定的精神问题查处情况月报数据。 通知显示,今年10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案件4131件,批评教育帮助处理6389人次。
干部群众都深恶痛绝形式主义。 近年来,一等各地大力整顿和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制止了一些不正之风。 但是,病灶毕竟是顽固的,时不时出现问题,一些地方一些科室的形式主义更是“越来越降低”。
例如,大型会议较少,但小型会议较多; 再比如发帖,红头文件少了,白头文件又来了,内部通知多了,口头指令频频。都说报告是要精简的,但要求留下记录,否则“你不留痕迹,我们怎么看你有没有按要求清理过多的痕迹”? 现场签到任务数量减少,但工作组、专项组的“签到”越来越多,上下通报下报,“数字政务”太多。 形式虽然不同,但也是不断的汇报总结,基层干部不堪重负,怎能不累呢?
形式主义会杀人”。 危害在于它的伪装和缺乏真实感,更重要的是它的“异化”,让所有作品都变得扭曲。 用痕迹证明“减分”,用文件落实文件,实质上是形式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对立,其危害更为严重。 实际上,整改形式的形式主义似乎有一个更“政治正确”的名称。 如果你不合作,你不是不愿意面对形式主义吗? 执行后,它将陷入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这样的“逻辑闭环”让人束手无策。
为什么形式主义的歪风邪潮长期停止,改花再厉? 有的是因为路径依赖,有的人习通过发文件、开会来“装工作”,没有别的办法,形式主义的整顿也被抄袭了; 有的是因为懒惰的政治思维,面对顽疾,不敢碰真狠,只想“空对空”省料而敷衍。 归根结底,这些仍然是对政治表现的错误看法和缺乏责任感。 其实,大多数形式主义者并不是不知道形式主义的危害,只是执着于于轻易给自己打分,说白了,就是一种极端的个人功利主义在起作用。
世间万物皆为真实,繁华于现实,败于虚构,毁灭于虚妄。摒弃形式主义,优化考核接力棒,是关键举措。 例如,以“现场结果”代替“纸上竞争”,以及以人为本的指标问责制。 而这一次为防控“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意见》也提出不应强行宣传**,不允许以点赞和评论作为考核依据。 此前,多地明确规定专题会议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政策文件不得超过4500字,广受好评。 有了这些明确的规矩,形式主义就有了红线,基层干部才有信心说“不”。
*:长安街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