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能评定职称”的高校,博士生总是争先恐后地申请
近日,科研和学术界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课题和职称”的讨论,尤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公布了今年的项目成果之后。 一篇题为“如果我赢了就拿不到职位”的帖子,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热议。
在这篇文章中,有人说,“如果你赢了**,你就拿不到职称,你要看教学,你要看学生的工作,你要看你有没有行政职位,你要看你......多久资格。“年轻教师很难评估自己的职称。 这引起了人们对“青椒”(年轻大学教师)的关注,并讨论了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大学环境。
一位老师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十年前他进入一所大学时,医生比较稀缺,考核职称也比较容易。 然而,随着近十年来博士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和各种竞争因素的出现,专业职称的评审难度显著增加。 教育部发起“破五”行动,对青椒提出更高要求,科研成果、项目、专利、奖项等成为专业职称的标配,国家自然科学**等项目是关键一步。
虽然很多青年教师努力开展科研工作,但申请国家级项目难度极高,成功率低,而且逐年下降。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的整体资助比例已降至1603%,没有国家基金项目的青年教师面临职称评定的困境,被认为是“要么升要么离”的局面。
同时,“博士生延期”导致博士生毕业时普遍超过30周岁,使他们更难争取时间进行科研。 一些青郊夫妇在大城市买了房产,沉重的房贷负担迫使他们在校外打工,导致他们的研究时间被挤压。 虽然“青年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头衔可以提高薪资,但月收入对于普通青椒来说并不高。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备受关注。
一方面,关于大学教师工作环境的传闻很多。 有人说,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灵活,轻松快乐,享受丰厚的福利待遇,如“几百万科研经费”、“几十万安家补贴”、“入职分配福利房”等,使得高校教师这个职业备受追捧。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无数高校教师的现状,如“副教授月薪4700”、“工资不如应届毕业生”等,让人对高校青椒的待遇产生质疑。
纵观各高校的招生计划,现在的大学市场两极分化严重。 一些高校的薪资比较低,比如上海某生化环境材料专业的大学讲师,月薪只有7000多元,他也面临着“要么升要么走”的困境。 另一方面,为了引进人才,一些高校提出了年薪60万元的“百人计划”等高薪招聘项目。
一位文科讲师在社会**上分享了自己在高校的收入,揭示了普通高校青椒的实际收入。 青椒职称低,底薪一般不高,年底有2-3万元的年终奖。 入职时的“一锤”入驻津贴和科研经费视情况考核,总金额在5-10万元之间。 虽然公积金每月1700元左右,没有“分配”的福利房,但可以以较低的**购买。 整体来看,一个文科青椒的工资总收入在每年12-13万元左右。
近日,为了引进人才,宁波某第二所高校发放了110万元的博士安家津贴,引起了一些关注。 然而,这个数字虽然很吸引人,但考核要求却相当严格,被调侃为“堪比获得诺贝尔数学奖”。
在目前的大学市场中,大多数青椒的收入水平大致相当于中国二线城市白领的平均水平。 同时,高收入群体也面临着更多的科研任务和学术要求,形成了鱼掌难兼备的局面。
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收入不成正比,各地都出现了“教师爆棚降薪”的局面。 有教师表示,兰州等地已经减薪一两年,涉及减薪15%。 山东的一位教师甚至说,他的工资平均每年被削减4万元。
高校教师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内卷的压力。 在“学术象牙塔和学术流水线”之间挣扎的青椒们,不仅要面对平庸的薪资水平,还要应对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急于考核职称。
尽管如此,大学仍然是博士生的理想之地。 在各行业竞争激烈、人才过剩的时代,高校对博士毕业生依然具有“最佳吸引力”。 然而,随着指标的增加,学术界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时,博士毕业生需要权衡得失,树立正确的心态,思考人生的方向。
以上内容信息**为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或影射任何真实的国家、政治制度、组织、种族或个人。 以上内容并不意味着本文作者认同文章中的法律、规则、观点、行为,并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对上述任何或相关问题概不负责,也不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