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遇到了一些与村庄有关的事情,让人感到无奈。
第一件事就是最近参加一个满月酒,在宴会上遇到了一位老领导,寒暄了几句后,老领导说,好久没见到你了,你最近忙什么?我说,我去农村驻扎,很少回去工作。 他一听就揍我一顿,说:“待在村里真美,无所事事又有补贴,想去就去不了。 虽然是开玩笑,但我也能听出,他的话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对村基队的看法,“少工作多钱”。
其实,这件事情不难搞定,下乡下村的人是谁,村里的团队是干什么的,也就清楚了。
现在与脱贫攻坚时期不同,很多单位派出人员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单位的重点培养对象,快的一年不能上班,慢的不超过两年才上岗,这样的人并不多。 第二类是长期驻地人员,他们已经脱离了单位,单位的人不多,每次轮换都回不去。 第三类是单位里的刺,不容易管理的人员,不被领导欢迎的人....... 第四类是即将退休的人,这些人不去单位上班,他们去村里消除领导在纪检部门检查岗位时存在的漏洞。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真的放过那些说爽话的人,他考虑自己的前途、家庭等因素,真的不一定要去。
在农村干活不容易,更何况多干少干,就是天天面对群众,如何与群众打交道是一种知识。 有人看到群众抱怨问题,不查清实际情况,胡言乱语,给基层群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曾经有个帮工,进户不了解实际情况,不懂生活津贴政策,就告诉受助人可以申请生活津贴,他走后,群众就去找村干部申请生活津贴, 而如果村干部不给她生活费,他会认为是村干部故意刁难他,让村干部很被动。
有些人当着群众的面不说话,伤了群众的心。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件,督察人员到家里检查,当面问群众,你得了癌症,家属很生气,把他赶出了家门。
也有一些人继续在村里机关作风,说真话、按规办事,最后与群众发生冲突。 比如有人向你举报你儿子不孝敬父母,而你支持他的父母向法院起诉你的儿子或向有关部门举报,在公权介入后,父子俩互相反目成仇,引发新的矛盾,双方都对你不满。 因此,村里每天不仅要面对各种工作,还要面对群众的各种变化、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而每一个都不是那么好处理的。
第二件事是,从年底开始,村里的补贴就没有一分钱发过。 我问单位财务的时候,财务说每个月都向财务汇报,但财务局的工作人员说很多单位都没寄过来,如果寄给你,别人会抱怨,所以他们不先送。 后来我问了其他村基人员,一些常委部门的村基工作队发了,实在想不通,你说做同样的工作,补助也要看调度单位有没有权力。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从强大的单位中选择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单位,支援力量较弱,就不要选择它。
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要把所有驻村人员都放在一个单位里,或者成立一个新的单位或者统一组织部。
一方面,要统一驻村人员的工资、补贴、经济政治待遇,防止因派遣单位不同而造成不公平。
另一方面,根据各村人员制定的乡村振兴规划,新机构可以择优中择优,协调相关部门实施方案,解决问题。 避免了由于调度单位权力资源参差不齐,弱势单位驻村人员的想法再好,也无法落到实处。
三是统一协调相关项目实施。 调度单位的差异不应导致村庄之间新的不平等。 在财政、交通、部委等强势部门承包的村子里,村里的基础设施已经升级了好几次,而弱小单位承包的村子已经多年无法落地,还不能走水泥路,吃不上自来水。
四是避免出现因某些单位领导得罪自己而给驻村群众添难的现象。
其实有很多事情是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怎么理解其中的起起落落。 村基班子有很多无奈:人不能用小话协调资本项目,被派出单位资源有限,不能给你像样的支持,单位领导不重视自己的工作,不能把工作做好,他们多填表格,检查更多的任务,他们前途迷茫, 他们的家人很难照顾......之。最无奈的是,别人还是不理解,以为你在村里干活少了,还有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