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曾总结道:
亲子关系的最大杀手锏,陪孩子做作业一定是排在首位的。
随着孩子年级的上升,家长陪着孩子做作业,简直就是“车祸现场”。 孩子不仅不欣赏,还抱怨父母故意“找茬”。
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我应该陪孩子做作业吗?
一种观点认为,儿童的自我意识较差,需要父母的监督才能很好地完成家庭作业。
另一种观点认为,家庭作业是孩子的事,家长长时间陪着孩子写作业,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陪孩子做作业,带动了一批批“疯狂”的家长。
一位资深教师指出:陪伴孩子做作业是有规律的。 小学伴奏多,初中伴少,高中无伴奏!
如果父母“陪伴”的方式出现问题,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加剧父母与孩子的矛盾,也影响孩子学习习的效率。
以下3种陪孩子做作业的错误方式,至今仍被90%的家长使用。
错误一:缺乏耐心,情绪不稳定
有些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认为孩子应该做对,一被教导就教对
一旦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表现得心不在焉,父母就会开始催促甚至大喊大叫。
但简单粗暴的方法只会降低作业的效果。
教育家奈德曾经做过这样的测试:
第一天,作业结束后,他只是静静地待在学生身边;
第二天,他又给同样的学生布置了同样的作业,却营造了一种紧张焦虑的气氛。
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可以不受干扰地取得最高成绩。
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父母激动的情绪上时,他们担心随时会受到训斥,并且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集中精力做作业,他们的效率自然会大大降低。
这背后,是有一定基础的脑科学。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是前额叶皮层(理性大脑)的主导中心,大脑的所有部门功能正常。
前额叶皮层,主要负责决策、计划、抽象思维、推理和策略等高级功能。 它抑制了我们大脑中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为理性思考留下了空间。 另一个主要功能是控制我们的注意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一旦大脑处于压力和紧张状态,前额叶皮层的控制位置就会减弱和颠覆,如下图(右)所示。 这时,理性的大脑会下降,孩子的大脑会一片空白。
在这一点上,杏仁核(情感部门)接管了领导权。 当杏仁核掌管时,会抑制前额叶皮层,获得对大脑的控制权,大脑会被恐惧占据,六神无主,这种现象被称为“杏仁核劫持”。
当一个人出现杏仁核劫持反应时,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完成习任务,大脑只考虑困扰他们的事情,记忆变得混乱。
在小学,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父母陪伴的过程,如果击中了孩子学习和习的热情和内在动力,就会本末倒置。
错误2:过度干预,像监督者一样盯着看
在陪伴孩子做作业的家庭中,往往有一位敬业的父母。
他们就像监督者,从孩子拿出练习册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一直陪在他身边。 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直到孩子完成作业。
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如果有一点问题,他就急忙指出:
你不能坐在这个位置,你的背部是直的;
这就是这个数学问题的工作原理,你的脑子不是在旋转吗?
这个字的笔画写不对,所以再写一遍。
有的家长觉得这种“陪伴”的方式,可以及时提醒孩子,纠正错误。
伴读最忌讳的一点:就是一动不动地盯着孩子,指指点点,孩子写错了一点,父母纠正一点,孩子写作业的自信心破灭了。
小学是儿童发展习的关键时期。
家长要明白,在小学阶段,孩子自律性差,家长的陪伴是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习的习习惯,家长需要认识到中间的界限感。
解决方案:确定陪伴的界限
家长要确定陪伴的界限,以免随便打扰孩子,不打断孩子作业的节奏。
成为孩子的“平行伴侣”。 例如,孩子在做作业时,父母可以在旁边安静地做与阅读和学习习有关的事情,不能玩手机。
如果发现孩子心不在焉,经常有小动作,家长要及时纠正。 但是,在纠正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责骂,需要耐心引导,找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及时鼓励和表扬,帮助孩子加强优点。
有了父母细心的陪伴,孩子心里有了安全感,所以更愿意专心做作业,效率也会提高很多。
误区三:急于帮孩子解决家庭作业问题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还没开口求助,家长就主动“礼貌”,开始主动为孩子答疑解惑。
有的家长甚至给孩子写作业,而不是给孩子“写”和“思考”。
这样,孩子就不会依赖心态,懒得动脑筋,遇到问题就想寻求帮助,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和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解决方案:科目分离,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
写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帮助孩子从小就培养这种意识是很重要的。
父母陪伴孩子,是为了引导孩子有意识,让他们学会思考。
当孩子遇到自己做不到的问题时,家长需要优先教孩子懂得解决问题,学会推论。
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家长可以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提供帮助。
1)在孩子寻求帮助之前,他已经尝试过自己解决问题,但他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他确实需要帮助。
2)孩子已经完成了作业,希望父母能帮他检查对错。(最好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和发现问题的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