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在泰顺召开。
廊桥作为文物的特色细分,承载着当地社会的公共生活、文化传统和乡愁。
经初步筛选,全国共有廊桥1355座,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8座。 我省共有廊桥129座,国家重点文保单位42座,其中台顺市15座。
为了未来一座“桥梁”,全国10多个省份从事桥梁相关研究的学者、专家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
桥梁保护面临哪些挑战?什么样的保护才能让桥梁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携手与桥梁传递。
近年来,洪水、火灾等因素对廊桥的有序保护构成了威胁。
今年5月,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4年)》,旨在完成“十四五”期间廊桥专项调查。
现有的廊桥主要建在偏僻的山涧溪流上,难以保存。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紫告诉记者,廊桥保护要坚持“预防”与“消除”相结合,推动各项法律法规、扶持政策、乡镇规章制度形成合力,提高周边群众的意识,完善消防设施, 在发生突发事故时,第一时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自救行动。
其实,廊桥矗立在溪流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未来要与风雨作斗争,而水灾的背后,一次次的修复、重生,更是要把精湛的技术代代相传。 目前,泰顺探索木拱桥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模式,推出“师徒”“带薪学徒”等一系列传承机制,对老百姓按照传统技艺新建的木拱桥进行财政补贴,木拱桥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呈梯队扩大。 先后修修修补了15座古廊桥,用传统技艺新建了46座廊桥。 创新廊桥防护数字化监管,实现1公里雨量采集区气象预报、桥体温度异常烟雾报警、危险情况应急处置等“一键接入”,还推动出台全国首部走廊桥梁保护地方性专项法规, 从而实现廊桥保护利用有规律可循,促进廊桥保护规范化、科学化。
黄紫表示,廊桥的保护并不局限于桥梁本身,“要与廊桥所在的古道、古村落一起进行深入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廊桥保护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从而推动廊桥的不断'传承'。 ”
这座有凝聚力的桥梁变得生动起来。
携手与桥梁“传递”,更要专注桥梁“活”。
无论是浙江、福建还是广西,廊桥的形式多种多样,建筑本身和装饰都非常突出。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杰指出,廊桥独特的结构和优美的造型,不仅能唤起人们对美的感知,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证。 廊桥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基础设施,古人建造廊桥不仅是为了交通目的,也是为了祭祀、娱乐和休闲需求的融合,体现了人文艺术的内涵。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努力挖掘和传播廊桥文化。 例如,泰顺以“世界上最美的廊桥”北建桥、西东桥为核心,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廊桥文化园”,将廊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前来欣赏廊桥文化。
如何着力推动桥梁更好地“活下去”?黄紫认为,重点要讲好廊桥的个性化故事,树立“一桥一品牌”,与周边特色资源乃至全县资源形成合力发展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通过开展“体育+廊桥”等多种主题活动,不断滋养现实活力,激活持久创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廊桥”和“艺术+廊桥”。
将廊桥推开。
让这座“汉语桥”跨越山涧跨越国界,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学习,也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引领方向。
2024年以来,泰顺作为牵头县,与浙江、福建平南、郑和、寿宁、周宁、景宁、清远等6个县积极开展联合申报活动,《中国木拱桥传统建筑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浙木拱桥》正式列入更新后的《暂定名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廊桥作为中国唯一以桥梁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地理文化区域、类型和主题方面的空白。
近年来,泰顺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开展文化交流,举办了美国廊桥学术研讨会、中国廊桥展、廊桥造型设计大赛、廊桥大讲堂等系列活动。
黄梓指出,除中国外,廊桥也分布在日本、欧洲等地,相关研究应不断深化,以便更好地揭示廊桥对人类的价值,进一步得到国际专家的认可。 同时,要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活化利用,促进廊桥更好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