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
作者:徐芳(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
今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 12月中旬召开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新型质量生产力”,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型质量生产力”。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新形势下,要坚定不移地为人才、科技、创新谋求新的质量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使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加快形成新的质量生产力,需要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要构建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关键路径:即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世界顶尖创新人才的吸引集聚、人才链与“三链”的深度融合、 从而为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力,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红利。
源头活水:自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自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加快形成高质量新生产力的基础工程。 2024年,我国科研与实验开发(RD)人员的全职当量为635人40,000人年,RD支出38144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受制于其他领域,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受到威胁。 因此,要着眼于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制、模式机制的改革创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前沿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为新型优质生产力提供活水源。
加强基础教育,通过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和积极性。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为创新人才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 特别要加强数学、计算机编程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加强专业培训,特别是科技、工程、数学专业人才(STEM)的培养。 要紧跟高质量新生产力发展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增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专业,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实施专业课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着力培养富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意识、专业技能过硬、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加强综合培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坚持开放包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加强跨学科、专业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跨专业技能和跨领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跨界创新思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重要途径:吸引和聚集顶尖创新人才。
引进顶尖创新人才是加速形成新型优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 要拓宽创新人才引进渠道、方式和机制的改革创新,为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集聚全球人力资源。
加强对外顶尖创新人才引进,拓宽人才通道,提升新素质生产力。 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多种平台和机制,吸引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人才利用“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措施,以前沿创新成果支持和服务一批留学学生同时,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和引导,利用“中国奖学金”等创新举措,吸引具有创新潜力、有意愿留华的优秀人才,为新的优质生产力提供新一代的全球力量。
加强创新人才跨界引进,为新型优质生产力增添人才活力。 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人才引进,打破学科壁垒、领域壁垒和行业壁垒,引进一批具有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特别是要加强跨国、跨地区、跨文化创新人才引进,打破国界、地域限制和文化壁垒。 提高人才流动效率,促进人才资源畅通流动,吸引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
此外,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是形成新型质量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要聚焦“脖子”技术领域和优势产业领域,培养和用好战略科学家和标志性领军人才,优先配置科技资源、队伍建设、人才服务。
建立创新人才生态圈是加快顶尖创新人才集聚的保障措施,是营造良好创新文化和氛围的重要途径。 着力形成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协作为机制、以共享为目标、以绿色为理念、以开放为特征的创新型人才生态圈,为创新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支持和服务。
关键环节:人才链与“三链”深度融合。
新形势下,培育新的优质生产力,需要把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开发培育放在突出位置。 要以人才链为总牵引,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撬动资金链,推动人才工作赋能产业链发展,更好发挥融合效应。
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是加快形成新型质量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创新效率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要充分发挥“四链”协同效应,实现创新要素高效配置、优化组合,提高新型优质生产力整体效率。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确保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形成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为支撑、以资金为保障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才的高效配置, 技术、产业和资本。
强化数据支撑,建立数据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四链”数据互联互通进行分析挖掘,为创新人才发展决策和管理提供智能化支撑。 人才链在巩固链条、强化链条、补充链条、延伸链条方面匹配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为新的优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 加强对创新人才的产业项目支持,支持创新人才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等产业活动,优化创新人才产业成果的分配、激励、反馈等环节,使科技创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真正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克服产业链与创新链“两皮”现象,补齐产业链短板,提高产业链韧性。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亟需赋予生产力更多的人才支撑、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型质量生产力的跨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持久动力。
Bright**,2023 年 12 月 24 日,07 版)。
*:光明网络-“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