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电子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打造轻量化、精确的电子导航系统,是各国导弹专家研究的课题。 此时,导弹没有GPS定位系统,击中目标的概率问题。
所谓导弹能不能起作用,就看你能不能做到。
当时,导弹的研究预算非常高,支付一枚导弹要花费2000万美元,为了击中目标,一个名叫伯鲁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的美国人领导了鸽子计划,希望用鸽子代替一些设备来实现炸弹的精确制导。
起初,大家都以为这个想法是天方夜谭,但因为斯金纳本人的影响和当时科学飞速发展的影响,军方苦苦挣扎,鸽子计划由军方提供2。50,000 美元的支持。
那么鸽子如何才能提高命中率呢?
斯金纳固定鸽子,只留下脖子和头部移动,然后在鸽子面前放一个屏幕,把食物放在屏幕上,鸽子看到食物,就会继续啄食屏幕,形成条件反射,让鸽子更准确地锁定目标。 当导弹偏离时,鸽子会继续跟随已经偏离的目标点,屏幕会根据鸽子的啄食点移动,直到啄点(即目标点)再次位于屏幕的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轨迹是通过屏幕的运动来校正的,这大概就是整个制导系统原理的意义所在。
通过训练的鸽子头上装有屏幕触摸装置,并被放置在导弹的导引舱内,成为导弹的飞行员。 为了提高导弹命中率,斯金纳在导弹中放了三只鸽子,鸽子的前面也会放一个屏幕,不同的是屏幕上的东西已经从食物**变成了敌人**的实时画面,由于训练过程中的条件反射,鸽子会下意识地啄目标,如果中心偏移, 鸽子会啄中心以外的地方,传感器会自动调整。
那么,当三羽鸽子都不同意时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少数人服从多数人。 当鸽子的啄食点不一致时,系统会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修正方向,最终击中目标,这种方法的命中率非常高。 至于三羽鸽子的动作不一样,理论上来说,训练后的鸽子不容易出现这样的差异,而且拍摄角度比较窄,目标图像比较大,鸽子没有太多的选择。
虽然命中率很高,但美军于2024年10月终止了赛鸽计划,鸽友们对此表示强烈谴责,虽然该计划没有成功实施,但其创新和创造力仍然值得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