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10月中共总书记提出“中关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来,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 那么,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版图上的位置如何呢?
2日,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GIS)在2023国际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在创新环境全球支持五个维度方面,对全球140个城市和全国29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评价,分别评选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
全球科技创新“大三角”格局不断加强。
根据评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中有95个城市位于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三个地区。 其中,欧洲33个,北美30个,亚太地区32个。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科学研究会会长杜德斌教授解读认为,这预示着北美、欧洲和亚太控制的全球创新“三角”格局进一步加强。
从中美对比来看,来自美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数量稳定在26个,在前30名中占据12席,前10名席位有4个席位,旧金山-圣何塞作为世界顶级科技创新中心坚定不移。 中国拥有前100名城市中的23个,前30名城市中有5个仅次于美国。 北京在总排名中上升到第4位,超过东京,成为亚太地区的榜首。 上海保持世界第十位,产业转型动能位居全国第一。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30强。
解放** 上官新闻记者了解到,“百强榜单”中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排名前30位的分别是:旧金山-圣何塞、纽约、伦敦、北京、东京、波士顿、巴黎、首尔、洛杉矶、上海、华盛顿、芝加哥、西雅图、深圳、慕尼黑、大阪、新加坡、斯德哥尔摩、费城、杭州、达拉斯-沃斯堡、柏林、广州、奥斯汀、多伦多、休斯顿、圣地亚哥、马德里、都柏林、 阿姆斯特丹。
中国前100强中有45家位于三大城市群。
近10年来,上海、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相继制定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加快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武汉、广州、习、杭州、合肥等城市也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国际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邢鹤祥认为,由沿海和沿江河流组成的“T”型结构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成长的两大区域。 无论是综合排名,还是创新要素集聚、科研引领、技术创新源、产业转型驱动、创新生态建设五大维度,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 中国前100名城市中有96个位于大型城市群,其中45个位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位列前10位,合肥、无锡、宁波和常州位列前30位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进入前10名,天津、石家庄进入前30名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深圳和广州进入前10名,佛山进入前30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口密度对比的“黑河-腾冲”线——胡环勇线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分界线,东西两侧科技创新发展极不平衡。 综合排名前100名的城市中,只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包头5个城市位于胡环用线以西,其余95个城市位于胡环用线以东。
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呈现“大雁丛”效应。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支撑。 前100名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有5个城市跻身世界前100强。 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出明显的“雁群”效应,全国百强城市共有28家,其中排名前10的城市为第一方阵的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合肥、无锡、宁波、常州30强城市排名第二徐州、南通、温州、嘉兴、绍兴、芜湖、镇江、湖州进入50强,排名第三其余城市位于第四方阵。
在上海,对实体经济的大力支持和对外开放的优势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 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科技创新上市企业数量、大型科学设备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 同时,上海作为风险投资的枢纽和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网络的核心枢纽,吸引了全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
长三角其他城市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优势。 杭州、苏州创新创业活力较强:如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近2家5万,远高于其他城市,位居全国第一;苏州有260多个创客空间,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 评价结果显示,南京凭借产学研合作的优异表现,在创新和生态建设方面排名全国第四、长三角第一。 合肥、芜湖的研发投入强度在13%以上,位居全国前两位,远高于其他城市。
解放**·上官新闻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严禁**。
作者:徐瑞哲。
微信编辑:nano。
校对: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