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部韩剧,很戳人,很温暖。 其中,讲述了一对情侣,阿玛英玉和船长定君,他们原本在海边渔村甜蜜相爱。 但事实上,莹玉对大家隐瞒了一个秘密,她有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双胞胎妹妹,英熙。
12岁父母因车祸去世后,英玉一直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她曾多次恋爱,但对方却因为有这样的妹妹而与她分手。 于是她决定以后对周围的人隐瞒。 但转折点是,英玉来到海边渔村济州岛打工,遇到了一群善良的村民和船长正俊。 在这部剧中,当她的秘密被发现时,她的双胞胎妹妹出现在一个小渔村,大家对这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妹妹非常友善。 宽容,热情对待她,同情她,尊重她。 为她学习说“北斗七星”这个词的能力鼓掌,为她跳舞的能力鼓掌,为她知道如何喝啤酒和知道如何敬酒而欢呼。 人们以善良和爱心对待她,并因此而变得快乐。
只见这部剧这里播出的弹幕,也是满满的温暖和善良,对这位唐氏病患的妹妹充满了“爱”。 很多看这部剧的观众都是唐姐的妹妹,他们也为一直照顾她的姐姐英玉生活的困难而哭泣。 有人说他们哭了两集,眼睛肿了。 所以,我想——其实我们很善良,有能力多次感同身受。 无论是剧中的村民,还是观剧的观众,我们都被这样的剧情、这样的默默无闻的人的经历和生活所感动。 我们感同身受,我们为他们哭泣,我们关心角色的生活和心情,我们希望她能快乐、平安,那一刻,我们愿意像剧中的那些人一样,耐心善良。 她以极大的理解和宽容,治疗了一位唐氏综合症患者和她正在努力追求生活幸福的妹妹。 但我们不能这样对待自己,哪怕只是片刻。 我们似乎能够善待那些看起来脆弱、无助、可怜的人,我们经常为别人辩护,即使被别人“不合适”,我们也可以原谅他们,找到很多理由。 但我们不能对自己如此宽容和善良。
很多人说,让自己快乐越来越难了。 如何让自己快乐?看这部剧的时候,我觉得其实唐氏综合症的妹妹英熙很开心。 至少只要她被周围人的善良和宽容所包围。 也就是说,被善良和同理心所包围当一个人自己的不足和阴影被理解和接受时,他会感到非常快乐。
有人会说,是因为她本来就是一个病人,一个有发育障碍的人。 当然,很多时候,她也会因此而得到特殊的待遇,人们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残疾人。 被理解、被宽容、被耐心对待,所有人都会有快乐的经历。 即使這也是最重要的幸福體驗之一**。 但为什么连你都更善良、更宽容、更偏心?如果很难得到他人的理解、宽容、同情和爱,也是无法控制的,不能直接请求;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站在你这边,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你这边,不管是对错,他们都能深刻理解这样的你。
那么,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人,你应该这样对待自己。
给自己理解、宽容、同理心和爱,更善良、更偏心。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她得了唐氏综合症,她和你的生活有交集,你会把她当成电视上的村民吗?如果你回答,我当然会,或者我可能会。 所以为什么你能对她这么好,却不能对你自己?难道我们不是世上应该爱自己、善待自己的人吗?有人会说,因为这个女孩又穷又可爱,她天真无邪,她需要帮助,她需要被爱,她看起来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所以我当然要对她好,但我对自己好?我是一个无辜的人吗?我可爱吗?我可怜吗?我值得被爱吗?我需要帮助吗?我容易受到伤害吗?我无能为力吗?脆弱和无能为力难道不丢人吗?我不被爱不是我的错吗?不是因为我不好吗?不是因为我搞砸了吗?当我们说出这样的内心独白时,我们找到了答案。 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此不同。 这导致我们无法更善良、更宽容地对待自己,导致我们说我们爱自己,但这就像喊口号一样。 我不是在拿电视剧开玩笑。 我只是想帮助一些人看穿这种鲜明的对比,许多人对待自己是冷漠的、苛刻的,甚至是非常残忍的。 有些人在精神上或生活中虐待自己很多年,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而这些人,可能就是对别人好,对别人有同理心,能承受别人的情绪,解决别人生活中的问题的人。 为什么许多抑郁症患者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攻击自己?因为他们生活在别人的启示录中“对不起,我让你失望了”。 “我真的很内疚”。 “我没有信守诺言,我没有承担我的责任”。 他们对自己无情,但对别人太亲近了。 他们常年对自己要求极高,勇于担当,成就斐然;我执着于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不是一点点负担,我希望永远做一个满意、快乐、可以依靠的人。 他们对自己“不友善”,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内心日复一日严重磨损、伤痕累累、极度疲惫;我没有看到自己的身心处于长期折磨和超负荷的状态,刻意回避各种心身症状,总是对自己说:“这没什么,我可以而且应该坚持下去。 唐氏综合症患者不会对自己的疾病感到耻辱,除非他们生活在贬低和嘲笑的状态中。 同理,很多时候我们也是“病人”,有心理创伤的病人,有心身疾病的病人,有心理问题的人。 但“病人”这个词给很多人带来了一种耻辱感、一种负担感、一种对自我的进一步憎恨,以及一种对被人知道的恐惧。 绝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伤口需要治疗和治愈。 而这种治疗和治愈的责任现在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遇见更深层次的自己,比父母更好地照顾自己,慢慢治愈自己,完成和成长自己。
这不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情,它是通往光明、整合、提升的道路。
写在最后
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发现父母不容易,他(她)会因此变得懂事,他(她)将不再像个孩子一样。 因为家庭无法提供适当的养育环境,因为父母没有达到心理养育功能的及格线。 甚至父母的人格也处于剥夺和极度不完整的状态,父母有大量的早期创伤和创伤性应激反应,这些创伤和创伤性应激反应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不断活跃。 于是,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感同身受,照顾父母,支持家庭摇摇欲坠的“稳定”。 他们懂事细心,潜意识里藏着需要保护、理解、忍耐和“特殊对待”的自我,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孩子的心脏,需要滋养和灌输,长期处于干燥和疲惫的状态。 他长大了,长成了年轻人,到了中年,过着艰苦的生活。 然后出于某种原因,他终于开始关注他的情绪,他的感受。 他开始寻求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方面的医疗建议。 那么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接纳和理解,甚至有一小部分人没有。 孩子在家庭中挣扎求生,接受一切来自环境,很多时候,他们机械地、冷漠地对待自己,背负着父母的情感和生活,不辜负别人的期望,不忍心让任何人失望。 是什么促使这个孩子长期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事情?答案是,在潜意识里,他期待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做得足够好,什么时候他足够完美;他的父母可以成为真正的父母,从而好好弥补他,爱他,让他重新做孩子,回到故事的开头,重新开始。 但这只是一个梦,生活就在当下。 每一刻都可以是一个开始。 与其继续活在那个梦里,不如走进现实世界——学习习的成长,去咨询,去体验在一段关系中应该被对待的东西,去感受被同情和理解而不被评判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比任何人都更坚定地拥抱和偏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