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作者:李铁林。
近年来,随着绿色出行概念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游。 数据显示,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骑自行车或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有近1000万人参与骑自行车。
但是,与自行车温度的升高相比,目前的自行车环境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不久前,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团队完成了《北京四环公路骑行环境危险因素识别研究》,首次提出了由12类要素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中心城区骑行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 据研究,北京市多个路段的骑行安全措施已明显改善,但仍有37%的道路没有独立的自行车道,这得益于创建文明交通示范路口的专项行动和慢行交通系统的优化升级。 鼓励绿色出行,必须加大力度营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改善骑行环境,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考虑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等各方的权益,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做好路权的再平衡,让人们有更好的绿色出行体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非机动车道路保护通行权的道路规划建设相对不足,导致非机动车道变窄,人车混行,机器非混行。 大力推进自行车路网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离。 近年来,北京实施了三年行动,提升慢行交通系统质量,广东省深圳市印发了《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建设了沿河自行车道......在许多地方,自行车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完善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重点,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出行和健身需求,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在新城规划和旧城改造中,留出足够的骑行空间,可以营造更加友好的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在解决“有无相关基础设施”问题的同时,也要提高骑行空间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提高通行效率。 一方面,要结合各种风险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道路制定相应的骑行规范。 除了控制抢占自行车道的行为外,还要尽可能地做好非机动车道的快慢分离。 另一方面,建议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公众搭建乘车安全信息平台,提高非机动车交通信息协调水平和动态管控能力。 多措并举,落实综合政策,促进更多人养成文明的交通习惯,让骑行之路更安全、更舒适。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随着城乡道路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空气质量的改善,人们对骑行等户外运动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积极响应群众需求,不断加强精细化治理,优化骑行环境,将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休闲健身需求,让绿色出行成为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