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市委第八巡视组干部闫志英,参加过市委十几轮巡视,可谓“百战历练”,但第一次参加巡视时,还是感到“压力很大”。
压力来自高标准和严要求。 此次对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的专项检查,意义重大,关系到首都乡村振兴的成效。 不仅如此,巡检的骨干是巡检队的副组长,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专注业务到抓“一线”,再到这次带头“一组”,考验能力水平。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巡视骨干在“传递帮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闫志英参加检查的某区市场监管局业务点多线、长、广,行使执法权1800余项,如何准确发现问题,考验的是督察人员的“锐眼”。检查过程中,闫志英从上百份执法案卷中抽取问题的“线索”,然后由团队成员分工寻找依据,查实细节。 在他的“一对一”指导下,团队全体成员参与个别对话、线索核查和专题报告撰写,在被检单位业务上逐渐从“门外汉”成长为“专家”。
在人员力量充实的同时,“严”的信号传递也更加强大。 检查检查本质上是政治监督,根本任务是“两个保障”。 巡视骨干把巡巡组和被巡检单位的工作作风带到了巡视组。
发现问题是巡检工作的生命线。 然而,查明问题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视察队在获取信息方面遇到了障碍。 “有的执法案卷久未送达,反复催示下仍有不少借口。 阎志英回忆道。
越是害怕被发现,问题越是敏感,越要紧紧抓住不放手,在弄清楚之前不要放弃。 “事实证明,通过更严重的对抗,一些一开始不被看好的事情已经清除,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已经澄清。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拿到了执法案卷,并从中找到了线索,直指了单位中的一些“关键少数”。闫志英说,中期报告时,问题线索已提前交给纪检监察机关,检查组撤离后不久,某干部被留守。
“不发现重大问题、不如实报告失职”的“两职”概念和“不干扰被检查单位正常工作、不履行执纪审查职责”的“两不”要求,由最初的工作要求转变为一贯做法。 巡察队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工作,对最终形成报告时所掌握的问题不放过,对没有根据的问题一言不发。
闫志英说,一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不同单位的9名同志从陌生到熟悉,从实力参差不齐到共同提高,最后拧成一根绳子,齐心协力,以超出预期的“检查标准”完成了检查任务。
比发现问题更能给巡视组带来成就感的是被巡视单位思维的转变。 闫志英欣喜地发现,此次巡视直接督促了被察单位的个别同志走出“乡村振兴和我局业务是什么关系”的误区,从谈成绩转变为反思自身不足,在配合对话、询问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己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责任和使命的认识, 发现问题,推动整改。
直接参与巡视,也为检视工作流程的复盘,更好地构建巡视与巡视的联动格局提供了新的思路。 “检查中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好做法,值得在检查工作中学习。 闫志英向市委巡视办公室汇报了五点建议。 其中,借助信息技术设计问卷,如“代码巡查”等具体措施已通过,今后将在市委巡查工作中贯彻落实。
巡逻和检查是技术、体力和尽职尽责的工作。 和很多巡巡干部一样,严志英不愿意简单地用“辛苦”来形容自己肩上的重任,也不愿意多说自己的成绩。 每一轮工作结束时,他都要回顾总结,找出不足之处,“这次时间紧,跟群众说不够。 下次,如果时间允许,要更深入地到现场走访,面对面向群众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动员更多的单位和群众参与,更加深入宣传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的表现和举报方式。 他说。 本报记者 吴红红.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以通过邮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电子邮件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