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感?
数感被心理学家定义为“对少量变化的知觉”。 每个人都有数字感,而数字感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往往可以直观地看到草原或田野中的星星比城市中的星星多。
数感有两种,一种是数较小,一般少于4个数,我们通常采用准确感知量变化的策略,这个过程称为“感数”。 其次,当数量大于4时,我们通常使用估计策略来判断数量的变化,也称为“近似数系统”[(ANS)]。
北京科学馆阳光展厅。
“大脑与认知”展区展品数感竞技场。
当然,估计较大数量的难度各不相同,数量越大,往往越困难。 例如,如果你在一个盘子里放了 5 颗大豆,悄悄地放进了 5 颗大豆,你可能会明显感觉到数量的增加;但是,如果盘子里有 500 颗大豆,悄悄地添加了 5 颗大豆,则数量的变化可能很难察觉。
此外,每个人的数感都不同。 例如,盘子里有 30 颗大豆,每次都悄悄地放置 2 颗。 有些人能够察觉到这种变化,而另一些人则不能。
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吗?
人与人之间数感的差异来自生理和环境的影响。
从生理学上讲,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区域负责数字感应,称为顶内沟 (IPS)。 当大脑的这个区域受损时,患者将无法理解这些数字。 后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进一步发现,当人们从事与数字相关的活动时,内壁沟被激活。
内壁沟。 在环境方面,无论是孩子的发展、教育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数字感。 《3-6岁儿童学习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学习自然事物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感知经验,充分发展了视觉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分类、分类、判断、推理,逐渐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为深入学习习在其他领域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数学能力是幼儿在学龄前阶段着力发展的认知能力之一。
北京科学馆阳光展厅。
“大脑与认知”展区展品数感竞技场。
在我国两次数学课程改革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数感”放在首位,并明确指出“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下的量度关系”。 这充分说明,帮助学生在数学习过程中培养数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2020]。
当然,数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数感,还需要更广泛的认知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地要与数字打交道,我们要时刻感受数字的变化。
简而言之,理解和进一步发展数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想知道你的数感能力吗?
在“Number Sense Arena”展览中,共有30个关卡供您挑战。
北京科学馆阳光展厅。
“大脑与认知”展区展品数感竞技场。
在每个关卡中,有两张牌,每张牌都有不同数量的不同大小的点。 快速观察判断,左右两**中哪一个点数更多,提示后再选择。
清除所有 30 个级别后,您将获得自己的数据结果。 它包括一份关于这种经历的结果的报告,完成问题的正确率和响应时间,以及结果在该国其他同龄儿童中的相对位置。
无论结果如何,它只能代表这种体验的结果,而数感是不断发展的。 相信随着更多的学习习和练习习,数感会不断发展!
北京科学馆阳光展厅。
“大脑与认知”展区展品数感竞技场。
一起来听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老师们的《脑科学》第四期
想知道你的数字感如何吗?来到北京科学馆阳光展厅的“大脑与认知”展区,在这里参加挑战
引用:
daniel b b. *sense of number sense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 with mathematical disabilities [j].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05 (38): 333−339.
halberda j, feigenson l. developmental change in the acuity of the “number sense”: the approximate number system in 3, 4, 5, and 6-year-olds and adults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8, 44 (5): 1 457−1 465.
piazza, m., et al. “tuning curves for approximate numerosity in the human intraparietal sulcus.” neuron (cambridge, mass.) 44.3 (2004): 547–555.
thompson, c a. “the representational alignment hypothesis of transfer of numerical representations.” thesis (ph.d.)-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08. print.
本期专家评论:
梅磊磊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请继续关注更多。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