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沈长建注意到,近年来,农村青年较多,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各地也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新政策。
从农村需求看,原本分散的耕地正逐渐向大农集中,农业产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急需懂管理、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沈长剑说。
改革开放4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很大,现代农村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除了返乡农民,还有很多选择在农村追梦的新农民,包括返乡人员、城市青年、返乡大学生、企业家等。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实施优质农户种植方案是今年1号文件的重要内容。 文件提出,实施优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养,提高培训效果。
新生力量加入。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从新农民变成了“兴农人”,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 马克斯研究院副院长马 Yan说。
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研究的马发现,大学生新农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数据,她发现本科毕业生学习农业、实践农业的意愿正在增强。 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农林牧渔业”行业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占比呈上升趋势,相关行业2021届本科毕业生占比(10%)与2017届(0.)相比。7%),同比增长43%。
除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家乡创业。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4年底,共有1220万人回乡创业根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4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
大批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等新生力量加入到高素质农民队伍中,农民素质明显提高。
日前,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广电学校主办的《2024年全国农民高质量发展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我国优质农民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高中以上学历60人68%,大专以上学历21人95%,团队结构持续完善;2024年,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和技工比例较2024年增加6人64个百分点,346个百分点。
农民的“新”
广阔的乡村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 新农民在农村追逐梦想的故事,在网络上屡见不鲜。
2024年,30岁的黄锐在参加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水稻病虫害防治科研项目时,发现无人机在农业领域有着广阔的空间,于是他和两位前同事成立了飞防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例如,在重庆的丘陵稻田,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效率提高了25倍以上,施肥效率提高了约15倍,播种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泉州县,70年代出生的农民夫妇江庆伟和江顺,在三年时间里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新农民”的华丽蜕变。 从水稻加工到粮食种植,从人力到机器,从经验到科学,从一个人到全家。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向现代化转变,生态农业、合作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物流、农村电子商务等一批新兴业态也应运而生。
看到农业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多的新农民选择积极投身农业,把耕地作为实现理想的奋斗场。
不是年龄和资历,而是“新农”的“新”,更多的是新视野、新模式、新面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肖德荣撰文,阐述了新农户的“新”性体现在组织方式、经营理念、服务方式、农村“新细胞”四个方面。
与传统的农民单打独斗的模式相比,新农民更注重企业管理,大部分农民都注册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等法人组织。 他们虽然从事农业,但并没有延续传统做法,而是采用新的生产和管理方法。
与传统农户相比,新农户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广,学习习能力强,善于将其他行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灵活应用于农业领域,从而有效推动农业生产改革创新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据肖德荣分析,这个群体虽然起源于农村,但作为农村的“新细胞”,其生产生活活动范围早已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城乡之间的纽带,是产业振兴不可或缺的动力。
农村经济生态重建.
在沈长健看来,虽然农村青年人数开始增加,但真正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仍然短缺。
在他所在的湖南省常德市临澜县,有300多户100多亩的大农户,最大的大户户达1万多亩。
这些大户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水稻、油菜种植专业技术水平低,耕作基本靠苦干蛮力,效率不高,所以需要引进高素质的农业专家来指导和培养。 沈长剑感慨地说道。
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技能、有活力的年轻人口不断流失,“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大量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被转移,剩下的只有“6038部队”(指老年人和妇女——记者注)。 “21世纪谁来种地”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强国首先要加强农业,农业强了,国家才能强。 新技术颠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新应用重构农村经济生态:目前,“靠人力”向“靠算力”转变,“体力劳动”向“技术劳动”转变......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民早已不再是“靠天吃饭”的“老风生常谈”。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 着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将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为强农兴农的基础,培育“新农”是振兴乡村人才的重要内容。
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除了培养,还需要引进人才。 2024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回乡振兴。
有吸引力的职业。
尽管新农户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新农户的成长和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沈长健建议,国家应制定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科研的农村青年回乡创业,成为“新农民”。
我们如何支持追逐梦想的新农民?沈长健认为,除了给予他们社会认可外,还需要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比如,要在工商登记、立项、技能培训、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出台对专业农民的专项扶持政策,为他们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新农”的生产力。 其中,省级职业技术院校和市县职业教育中心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沈长健建议,要探索职业技术院校与农民培训相结合,大力培养家庭农场、回乡务农的大农户和农民工、投资农业的城镇企业高管、村(组)干部,以及农机、水利等行业熟练工匠。 植保、农业科研等,推动职业院校走出服务“三农”“脚踏实地”的新路子。
对于新农户的培育,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万平建议,应以农业服务质量、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为导向,以满足农户需求为核心,以提高栽培质量和效益为重点。
不仅要培养合作社会长等农业管理者,还要培养种植养殖专家,培养农业机械师、植保人员、防疫人员等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人才。 他解释道。
按照他的思路,通过发展壮大热爱农业、懂技术、善于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从而“让农民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一个有前途的产业, 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出品单位: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部。
本文原载于《民生周刊》2024年第26期。
原标题:《新农民,追逐新农村梦想》。
《民生周刊》记者郑志伟。
编辑:江昱涵。
责任编辑:刘业业。
主编:崔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