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1战斗机
歼-11是苏-27的中国版(2024年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一项协议,允许中国生产苏-27战斗机。 这架中国自己生产的战斗机被命名为J-11。 歼-11A是中国生产的苏-27SK,其主要性能指标与苏-27SK基本相同。 歼-11B是我国在完全了解苏-27SK的基础上,在歼-11A的基础上研制的新型战机。 这种机身在风格上几乎是苏-27的翻版,但各种功能都通过使用中国技术进行了改进。 与苏-27SK歼-11A相比,歼-11B的主要装备被国产机型取代,这是一次重生的改造。 歼-11B的改进包括:使用复合材料(主要是碳纤维),飞机重量减轻700公斤以上,飞机寿命增加10000小时;发动机的进气口经过重新设计,减小了雷达截面,加上复合材料的使用,以及雷达吸收材料的应用;航电设备已更换为国产标准设备,可与R-77、Thunderbolt-12中程空空导弹等国产精准制导混用,具有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驾驶舱配备四个新的抬头显示器;配备WS-10涡扇发动机;使用新的国产火控雷达,估计可以同时探测20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的6个,而Su-27SK只能同时攻击2个目标;安装了新的紫外线导弹接近预警系统,在两侧的尾部安装了两个传感器;153项随机开发的国内最新电子设备。 据称,J-11B的燃料携带系数为37%,最大航程(空中加油一次)为5200公里。 此外,歼-11B上的前视红外探测系统还有一个自探测修复系统项目。 J-11BS是在J-11B的基础上开发的双座战斗机。 该飞机最初被认为是J-11B的双座教练机版本,但后来人们普遍认为该飞机是类似于F-15E的多用途战斗机。
歼-16战斗机
歼-16战机是在我国国产歼-11BS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三代半代双座双引擎多用途重型战机。
歼-16沿用了“侧卫”系列所采用的大侧板和常规布局,具有优越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但是,与专注于空中优势任务的歼-11B相比,为了执行多用途任务,歼-16在机身结构上做了一定的改进,例如为了增加载弹能力而加强了机身结构,加强了机翼外侧挂载点周围的结构,用于重型外部挂载点。 同时,为了提高重型起降能力,歼-16用更适合粗暴起降的加强型双轮主起落架取代了原歼-11B的单轮主起落架。 结构加固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装填,预计与歼-11B相比,阅兵时搭载PL-15和PL-10E的歼-16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至少增加3吨,最大载荷将超过12吨。 大载荷,一是指载弹量增加,二是指燃料载荷大幅增加,歼-16预计航程约为4000公里,明显领先于新型“飞豹”战斗轰炸机。 此外,歼-16还配备了燃油接收管,可以通过空中加油进一步扩大其航程和作战半径。
此外,在外观上,歼-16垂直尾翼尖端的细节与Su-30M K K不同,前者保留了常规的切割尖端设计,而后者则具有水平平坦的尖端。 事实上,从空气动力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垂直尾翼的切割有利于防止垂直尾翼尖失速,提高垂直尾翼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提高其在大迎角下的航向稳定性和机动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使用带有垂直尾翼和切割尖端的歼-16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留歼-11B的空战机动性;而苏-30MKK则更注重加强对方的作战能力,不再特别注重保留“侧卫”系列的机动性传统。 可以看出,歼-16和苏-30MKK虽然都是按照相似的改进思路研制的,但在设计定位上有所不同,前者可以称为多用途战斗机,而后者则是“战斗轰炸机”。 歼-16战斗机是中国歼-11B的改进版,歼-11B在中国使用涡扇-10A“太行”发动机。 在早期一批歼-16战机之初,直接应用了涡扇-10A“太行”发动机,但在歼-11B国产重型双发战斗机安装后,涡扇-10A不断暴露,发现使用中出现各种问题(如第一级叶片断裂、发动机壳体等设备损坏),同时, 在后续的生产研发中相继改进,“高可靠性”推出 与涡扇-10A相比,改进后的涡扇-10B具有符合设计标准的推力,但最重要的是其可靠性和实际使用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际安装的服役时间从早期的几十小时增加到几百小时, 发动机首次周转周期和寿命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从“太行”到涡扇-10B,标志着“太行”完成了从能够安装、使用到“可用”的重大飞跃。 目前,歼-16已被推力更大、包络更优、维修保养更好的涡扇-10B发动机所取代,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歼-11主要用于空中拦截和近距离空战任务,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之一。 在空中优势作战中,歼-11可以执行拦截敌机、保护重要区域、执行空中巡逻等任务。 2.歼-16战斗机:歼-16是中国空军重要的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 它可以携带各种导弹和精确制导**,用于地面目标打击、阻挡敌舰和远程作战等任务。 总结:歼-11和歼-16是中国空军两代战斗机的重要代表,各自在不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歼-11主要用于空中拦截和近距离空战,而歼-16则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具有更强的对地攻击能力和综合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