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甘肃吉石山12月22日电(记者 张旭)在寒冷的夜晚,聆听壁炉旁人们的声音。
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郭刚、何雯雯。
12月18日,23:59,62**级突袭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吉石山宝安族东乡撒拉族自治县。
截至21日22:00,距离**发生已经过去了70个小时。 目前,受灾民众已被妥善安置在帐篷中。
鸡石山县地处高海拔,正值寒冷的冬季,气温骤降到零下10多摄氏度。
帐篷里暖和吗?生活方便吗?受灾民众的期望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在寒冷的夜晚走进石源镇石园村广场上的临时安置点,倾听人民的声音,向人民上访。
柴成亮(右二)和家人在帐篷里做饭。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摄。
22时,石园村的寒意更浓了。 村广场上的定居点灯火通明。
随着帐篷里传来的嘈杂声,记者抬手拉开帐篷门帘,只见三个年轻人围坐在火堆旁,叽叽喳喳地聊着自己的日常。 帐篷的主人柴成亮邀请记者坐在一张铺着三层床垫的折叠床上,用纸杯给记者泡了一杯茶,大家聊了起来。
房子没了,损失太大了。 柴成良叹了口气,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午,他从建筑工地拉萨赶回家帮忙。
不要太担心,总有解决方案。 现在人们不饿不冻,他们比什么都好。 柴薇薇表哥安慰他。
记者也为柴成良加油,“有希望。 ”
说起重建房子的问题,柴成良泪流满面。 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说话间,柴成良拿着钳子往炉子里加木炭,给记者倒了热水。 在随意的谈话中,他透露了他的担忧。
媳妇两个月就要生了,帐篷里住着6个人,太拥挤不方便了,特别担心坐月子。 要是地方大一点就好了。 柴成良用手托着下巴,皱起了眉头。
大火如火如荼。 记者问:“你能吃饱吗?“没问题。 柴成亮坐直了身子,指了指一旁的小桌子,只见上面有一碗没吃完的手指羊肉,下面堆着一大袋白菜和一袋苹果。
他说,这是下午有爱心的人送来的,现在他不用担心吃喝了,“最大的希望就是重建倒塌的房子。 ”
李志莲(左一)劝两个孩子睡觉。 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就在这时,帷幕拉开了。 住在隔壁帐篷里的村民柴霞拎着两斤肉递给柴成良。 她在县城教书,回来看望受灾的父母。 柴成良连连感谢她,邀请她进来。
明天,我会给学生上网课,别坐下,你说,我回去准备上课。 柴霞放下肉,转身离开。
帐篷外一片漆黑。 柴成亮打开手电筒,护送柴霞回到帐篷里。
当他和柴成良告别时,已经是零点了。 突然,一个孩子的哭声打破了定居点的寂静。 随着声音的响起,记者走进了另一个帐篷。
6岁的弟弟和5岁的妹妹争着画笔,妈妈李志莲连忙喊道:“画了一天,赶紧上床睡觉吧。 ”
前天学校老师送来的画笔和相册,让兄妹俩开心了一整天。 甘肃省森林消防大队设立的“帐篷学校”,让他们再次兴奋不已。
李志莲和她的情人柴鹏在外打工,已经快一年没有见到孩子了。 21日下午,他们几经波折回到家中。
幸好父母带着孩子逃了出来,不然天就塌下来了。 李志莲哽咽着,一旁的婆婆低声道:“哎,房子毁了,一辈子的辛苦都没了。 ”
在石园村的一片空地上,工人们正在建造装配式房屋。 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寂静的夜色中,帐篷外突然响起一连串的喇叭声,惊动了一屋子的人。 走出帐篷,记者隐约看到几辆大货车排成一排,缓缓经过安置点。
我开着卡车走了几分钟,来到了离安置点几百米远的一片空地上。 只见几台挖掘机、吊车来回穿梭,工作如火如荼,或平整地面,或吊装装配式房屋。 起重机将三座白色预制房屋从卡车上吊到地面。
下午听说要建装配式房屋,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现场人群说。
2时许,现场施工负责人表示,再过24小时,将建约300套装配式房屋供受灾群众入住。
石园村党支部书记石万竹见记者来,说:“帐篷和装配式房屋虽然是临时安置,但装配式房屋更宽敞舒适。 到明年春天开始,家园的重建肯定会得到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