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材料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塑造未来我国能源和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在近日举行的2023中国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大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段德兵表示,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有色金属材料也发展迅速,尤其是以硅、锂为代表的新能源金属品种,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关注,取得了切实的发展成果。
在位于江西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江西莫尔塔磁业生产车间,已经调试了数百台设备。 “这是公司投资新能源新材料赛道的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生产约3500吨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体,预计实现年营收约15亿元。 项目负责人宋晓明介绍,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节能工业电机、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量大。
经过多年发展,福州高新区已形成新能源电池、新半导体、铜铝基新材料三大特色细分领域。 在新能源电池方面,覆盖上中游产品,着力打造锂钠电池全产业链在铜铝基新材料方面,推动有色金属由传统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其中,通博科技可实现年产高达5万吨的45微米锂电池铜箔,位居全国前列。 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曾春表示,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福州正在形成1000亿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福州高新区只是中国新能源材料规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截至2024年底,我国工业硅、多晶硅、硅片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98%和98%锂资源开发、锂盐的生产和消费量,也占全球总量的%。 同时,我国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锂产业技术体系,所有新增硅产能设备均已实现国产化。 晶体硅产品质量大幅提升,能耗显著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大幅降低在盐湖提锂和锂云母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 下游锂电池正极材料发展迅速,三元材料前驱体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方。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介绍,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和锂电池的出口为代表,我国已成为新能源和新能源材料生产和出口最大的国家,在世界新能源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这也极大地带动了配套新能源材料的创新发展。在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优势地位。
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石化处副处长杨松峰看来,新能源材料是清洁能源、绿色装备制造等行业的重要基础材料,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 在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材料和动力电池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对我国绿色出行方式的形成、能源结构的调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取得了显著优势,但从能源转换利用效率、应用经验、资源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我国新能源材料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 技术仍需大力优化和完善,整个行业需要聚焦核心问题,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找到完善的解决方案。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认为,锂离子电池发展时间长,技术成熟,在新能源电池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受限于原材料**和目前的材料体系,锂离子电池各方面的性能正日益进入瓶颈期,难以突破。 钠离子电池原料丰富且价格低廉,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商业化稳步推进。 各种新型高比能量电池和高安全性电池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研发有待加强。 (经济**记者王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