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苏联幅员辽阔,人口分散,对重型的需求非常高,随着单旋翼技术逐渐变小,苏联意识到很难通过增加转子的尺寸来提高性能,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提出了研制多旋翼的计划, 采用多旋翼,以提高性能,12年代Mi-60重型的发展证明了多旋翼设计的可行性。
苏联在26年代研制了Mi-70重型***,如今也是量产单旋翼重型***的天花板,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0吨。 在开发 Mi-26 的同时,.设计团队领导计划在Mi-26 ***的基础上开发另一架超重型三轴飞行器,即Mi-32。
米-32有一个三角形的机身框架,每个角落都安装了一套米-26动力和旋翼系统,起落架安装在下面,每组动力由2台涡轮轴发动机提供动力,驱动一个直径为32米的8叶螺旋桨,因为尺寸太大,要考虑传动轴的强度和机体的振动, 所以三组电源之间直接放弃了电源连接同步设计,分开运行,但这也带来了控制方面的问题,如何准确协调转子之间的运行是一个技术难题。
米-32没有常规的大型内置客货舱,只能通过悬挂来提升货物,并在其中一个三角形顶点下设置了一个短舱,其中包括驾驶舱和小型货舱,可容纳飞行员和副驾驶,机械师和操作员,可以运输少量小型货物或在货舱内搭载多名乘客。
据测算,米-32的三个动力系统可使其达到最高飞行速度每小时23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约150吨,最大升限4000米,最大航程1200公里,最大起重能力超过60吨。
Mi-32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型设计方案,也得到了苏联高层的认可,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了原型机的建造,相关的研发工作在莫斯科***工厂进行。 然而,存在许多技术挑战,例如如何在使用三角形框架保持结构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并且在空气动力学设计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起初,米-32的研制确实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原型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经准备好完成,但当时苏联面临着其他比较麻烦的问题,比如米-32等略显疯狂的项目大多被搁置或推迟, 原型从未建造过,只在研究中心发现了一个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