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王磊)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为什么气温仍然极低?
专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办公室副主任刘云云。
中新社记者 陈苏.
受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将是“最暖年”,国家气候中心也在11月**,中国今年冬天升温的可能性很大。 然而,近日来,国内多地气温持续偏低,多地日最低气温已超过12月历史极值。 与此同时,北美和欧洲多地今年冬天也遭遇了大雪和极低温天气,12月2日,慕尼黑创下了12月最大单日降雪量新纪录,当日最高气温仅为-5°C,比历史平均水平低14°C。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为什么这个北半球的冬天如此寒冷?冬季后的气候趋势如何?中新社《东西方问题》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办公室副主任刘云云。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新社记者:今年冬天以来,中国的天气变化趋势如何?
刘云云:今年冬天开始以来,中国经历了气温波动的“过山车”,前期持续升温,后期大幅回落。 12月1日至13日,全国平均气温高于正常年份同期,为历史同期最高,云南、宁夏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 但14日以来,受大范围寒潮天气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部分国家气象站最大日降温幅度已超过历史极值。
2024年12月19日,北京大兴机场下雪后。 孙子发 摄。
12月14日至17日,我国发生大规模寒潮,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阶段复杂、累积降水量大,下降区与前期过程重叠度高。 最大制冷范围在20个以上的国家有95个,山西省大同市的最大制冷幅度为26个3℃。该工艺最大冷却范围大于8,面积约为59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2%2%,其中,冷却范围大于14约16250,000平方公里。 福建联城 (166)、江西安源(165)、四川峨眉山(165)广西桂平(15个)等1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温幅度均超过历史极值。受寒潮影响,华北东南部、华东大部分地区、华北、华中地区累计降水量普遍超过10毫米,其中苏中、皖中、湖北中部等地超过25毫米,局部地区超过50毫米。 将对交通运输、设施农业、城市运行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自12月以来(截至18日),北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增加。 冬季开始以来,全国降水量比常年同期高出近50%。 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都是历史同期降水量最高的地区,北京和河南次之多,陕西第三。
2024年12月14日,环卫工人在河南省华县街道上融雪铲雪。 照片由瑞王子拍摄。
中新社记者: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此前的统计,今年秋季中国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结果也显示,今年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或高于正常水平。 但是最近天气异常寒冷,这是**的反面吗?
刘云云:说到某一年或某一个月,不是由单一的天气事件来决定的,而是通过比较整个时间段的平均气温来决定的,是明显高于还是低于历史同期。 比如今年秋天11月3日至7日,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寒潮,期间气温断崖式下降,远低于历史同期,但如果算上整个秋天的平均气温,是2024年以来的最高值,所以是“最暖的秋天”。
2024年11月6日,秋在江苏南京紫金山湖前。 杨波 摄 。
中新社记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为什么今年冬天冷空气还这么强?为什么北半球的许多地方都经历了大雪和极端低温?
刘云云:赤道和极地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温差,这种温差导致极地周围形成了一股强烈的西风,称为西风急流。 西风急流就像一个“栅栏”,限制了来自极地地区的冷空气。 稳定的极地涡旋被一股强大的西风急流限制在北极地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其变暖速度是世界的2至3倍。 随着北极变暖,北极与中低纬度温差减弱,难以保持强西风急流,极地涡旋中的冷空气变得“躁动不安”,更易向南移动。 来自北极的冷空气温度远低于人类聚集的中低纬度地区,因此反复的寒潮让公众感到“很冷”。
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分析,厄尔尼诺现象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总体偏暖,但周期性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这意味着冷暖波动较为明显。
此外,冷空气过程的强度不仅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还与北极涡旋和中高纬度西风带的扰动有很大关系。 自今年12月中旬以来,北极涡旋**呈双中心分布,位于格陵兰岛和西伯利亚上空。 随着欧亚大陆上空西风带的剧烈扭曲,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由盛行的偏南风转为偏北风,冷空气向南移动,导致气温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菲律宾厄尔尼诺诱发的异常反气旋将加强热带水汽向中国的输送,因此来自中高纬度的寒潮过程和来自低纬度地区的丰富水汽条件将导致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降雪过程。 地面积雪导致晴空反照率增加,也导致后期恢复较慢。
2024年12月20日,浙江省东阳市东白山,首场降雪后。 摄影:胡阳辉。
中新社记者:全球变暖对中国冬季天气有何影响?
刘云云:中国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影响显著,虽然增温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极端寒潮强度并未减弱,强冷空气或寒潮影响加大。
例如,2024年2月14日至17日,全国寒潮过程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温8 12,局部降温18以上,东北、华北东部、黄淮等地降雪(雨)天气,吉林省7站最大积雪深度超过40厘米, 广东、广西等地暴雨或暴雨,多省出现冰雹、强风、雷电、路面结冰等灾难性天气。2024年1月20日至25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全国6个以上地区进程降温面积达到786万平方公里,529个县市进程降温12个以上,16个县市18个以上,23个站连续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 67个县市日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端,25日,广州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场降雪。
2024年1月25日,广州罕见雪花飘落,市民纷纷拍照留念。 摄影:钟欣。
中新社记者:展望今年冬季后半段,气候趋势如何?
刘云云:预计第二个冬季(2024年1-2月),东亚冬季风强度总体较弱,除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全国大部分地区、青海南部气温低于正常年份同期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正常水平,但冷暖波动明显,或将再次经历气温“过山车”。后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量高于正常水平,全国其他地区降水量接近全年同期至少。 冷空气活动相对活跃,北部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和大雪过程,长江南部和西南地区东部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和冻冻天气。 在冷空气间歇期,京津冀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可能出现大气扩散条件恶化,并可能出现雾霾。
2024年12月12日,辽宁省大连市沿海栈道护栏被冰块覆盖。 摄影:刘德斌。
中新社记者: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寒潮频发等天气事件,我们应如何应对?
刘云云: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策略,是相辅相成的。 减缓是通过能源、工业、交通和自然生态系统等经济系统的长期调整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适应是针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气候变化,通过调整自然和人文系统,减轻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机遇。 2024年6月,中国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成为中国构建气候变化适应政策行动“全球典范”的重要文件。 (完)。
受访人简介:
刘云云,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办公室副主任,“能源与气候服务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家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青年气象人才。 主要从事亚洲季风区气候异常诊断与开发的研究与业务服务,在气候异常机理诊断、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成因、气候方法、风光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文章30余篇第一作者出版了英文专著《亚洲夏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