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文物弘扬科学精神,续写北疆百年精彩篇章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1-28

唤醒历史记忆,塑造科学精神——北疆博物院旧址(南楼)修复与展览”。 图片由北疆博物馆提供)。

市民参观了在北楼举办的“百年回望 致敬科学——北疆博物院修复展”。 记者刘寅 摄。

它来自历史的深处,蕴含着百年的记忆。 红砖绿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丰富的藏品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它位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内,沉浸在大学文化中,经历了百年沧桑。 在唤醒城市记忆的同时,还保留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就是北疆博物院。 近年来,北疆博物院建筑群系列保护与开发,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北疆博物院的藏品、建筑、文化特色,传承了北疆博物院的科学精神,彰显了天津的城市魅力。 近日,博物馆完成了1个随着4万余册图书和所有文物数字化的收尾工作,这座百年博物馆正在向新时代世界展示新风貌。

展览丰富

多项世界第一已成为宝贵的城市资产

北江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目前是天津自然博物馆旧址的展区,天津自然博物馆由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于2024年创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北江博物馆由主楼(北楼、展厅、南楼)和附属建筑(桑志华故居、天津工商学院旧址建筑群21号楼)组成。 北楼、陈列室、南楼相连,形成“锣”形建筑,是中国唯一一座在原址、原建筑、原藏、原展柜、原文献中保存完好的百年博物馆,被誉为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动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矿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20多万件,其中不乏世界独一无二的。

走进北楼大门,你会看到石氏剑齿象巨大的头骨和下颚化石,它已经在这里静静地“等待”了80多年。 北疆博物院北楼两层已恢复年度布局,展出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近2万件。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张财新介绍,桑志华曾在甘肃庆阳、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北泥湾、山西玉社等地出土古哺乳动物化石,如毛犀牛、野驴骨架等珍贵藏品。 第一件旧石器时代工具——石英岩芯、第一块古人类化石——河套人牙、第一批“北京人”头骨化石复制模型......北疆博物院的科学发现,开创了我国古哺乳动物、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先河,也奠定了北疆博物院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在北疆博物馆南楼,以桑志华的中国科考为主线,设计了“北疆博物馆科考展”,同时对图书馆、实验室、古生物仓库等功能区进行了全面修复,真实完整地还原了当时的科研场景, 并展示了桑志华及其团队在科学考察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北疆博物院桑志华故居陈列展出各类文物30余件,图书资料280余件。 展览不仅展示了创始人桑志华如何规划、建设、管理、宣传和展示北疆博物馆,还展示了在北疆博物馆工作的科学家德日金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和科学研究。

科技保驾护航

文物长寿、经久不衰

从建筑本身到珍贵藏品,北疆博物院都面临着“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现实课题。

北疆博物院藏有各类图书1藏书4万余册,地图及各类印版等文献900余册,共1超过90,000件(套)。 图书馆藏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等20多个学科的书籍。

为保护这些珍贵史料,提高北疆文物的利用和研究水平,天津自然博物馆于2024年启动了“北疆博物院珍贵藏品数字化保护”项目,并于近日完成收尾工作。

2024年北疆博物馆重新开放后,开始保护文献资料,并成立了保护书、地图等古籍的队伍,保护北疆博物馆的藏品超过 40,000 本书和 900 多张地图受到保护。 近日,图书馆完成了馆内所有图书、地图及各类印版文献的数字化工作,确保对原文、古籍、图纸、**等资料的有效保护。

在数字保存之前,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是对立的。 要想保护文物,就需要减少接触,让它们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 博物馆信息部副主任张洪涛说:“数字保护解决了这个问题。 数字化的原始文物,按照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要求,存放在仓库中,无需翻身,所有数字资源均平台化,工作人员可随时查阅,直接用于科研、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文物的挖掘和利用, 同时也减少了对文物本身的破坏。”

北疆博物馆除了定期在馆内进行环境消毒、防虫和藏品维护外,还拥有许多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和动植物标本,还需要加强对这些珍贵藏品的保护,让这些珍贵藏品永存,为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藏品基础。 博物馆文保科技部主任秦学波说,“为了尽可能减少自然环境对文物的破坏,我们更换了部分陈列柜。 这些恒湿展示柜可以调节展示柜内的湿度,同时还具有净化功能,可以去除一些有害气体。 这样,陈列柜内的环境就满足了文物保存环境的清洁度和稳定性要求,有利于藏品的保存。 这是北疆博物院100年来首次使用这种展柜,大大提高了藏品的保护水平。 ”

今年6月10日,天津自然博物馆与天津外国语大学举行“天津工商学院旧址21号楼交接仪式”,21号楼正式返还。 该建筑始建于2024年以前,是近代重要的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曾是北疆博物院、工商院校外籍专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是天津“小西式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天津现代“名人居”文化的核心体现之一, 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办公、旅游等重要角色,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2024年9月,北疆博物院启动21号楼一期改造工程。 项目负责人王景章告诉记者:“本着以旧为修的原则,我们对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抗震加固修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后续使用奠定基础。 目前,一期项目已进入最后阶段,二期项目正在申请资金。 改造完成后,建筑内部将作为展厅,让观众多层次、全方位地了解北疆的故事、科学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

社会和教育活动

让更多人走进北疆,传承科学精神

为了更好地宣传、阐释和学习北疆博物馆,让优秀的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北疆小小讲解员”等系列科普活动, “小研究员——北疆科研营”、“桑志华科学推理社”“博物馆精彩之夜”,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近日,博物馆正在筹划北疆“小博物学家修炼”活动特刊,将三维展示桑志华在华北25年的科研历程,从地理、历史、几何、艺术等入手,设计四条不同的课程,力求深挖科学家求真求真、求真务实的初心, 以及锲而不舍、无怨无悔的精神。活动将充分利用动物实验室、昆虫实验室、图书馆、古生物仓库、桑志华故居等现实生活展区,同时汇集多领域专业知识的内容。 博物馆科普教育部副部长陆立说:“要充分发挥北疆博物馆的优势,以古生物学、昆虫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努力将'北疆人'的科学精神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

近年来,《走进北疆博物馆》《黄河流域十年田野调查手绘路线图研究(1914-1923)》(第一册)等著作的出版,不仅对博物馆从业人员研究中国博物馆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公众深入了解北疆发展提供了桥梁博物馆和中国自然博物馆。

北疆百年,风尚依旧。 明年是北疆博物院建馆110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 为加强中法文化交流,传承历史脉络,弘扬科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博物馆正在策划一系列活动。 张财新表示:“明年我们将推出主题展览、纪念大会、图书出版、藏品捐赠和学术会议等活动,还将成立中国百年自然科学博物馆联盟,向公众更全面地展示和解读北疆博物馆,希望更多的人走进来,了解它,爱上它。(本报记者刘寅 摄)

相似文章

    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共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必须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近日,一对夫妻因挖马蹄蕨出售被判刑。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根据法庭审理,这对夫妇非法采伐了福建观音莲蕨,并在网上出售,因为这种植物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个月 有期徒刑个月 缓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