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发展的背景下,风能、太阳能等绿色电力的消纳正在推动新型电力体系的建设。 这为一直在积极部署充电和交换基础设施的汽车行业提供了参与能源运营的“门票”。 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也得到了应用。
汽车行业如何通过换电参与能源互联网建设?就此问题,公交总站网近日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凤春。 他说
充换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电能供应的基础设施,是推动交通电气化和低碳发电的关键节点,也是未来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要节点。 ”
什么是能源互联网?
作为近年来涌现的前沿概念,由于其内涵的不断发展,业界尚未给能源互联网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标准定义。 但其核心内涵已初步得到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的认可和认可。
即能源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能源架构,它利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收集装置、分布式储能装置和各类负载组成的新型电网节点互联互通,从而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点对点交换共享网络。
也就是说,能源互联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以电力为基础,通过多能源协同和供需协同,实现能源产产“稳定”、“清洁”“廉价”的目标。
那么,能源互联网与汽车行业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不得不提到汽车的属性。
要知道,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属性也发生了变化。 在原有交通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能量属性和信息属性。
简单来说,每辆电动汽车就像一个大型移动电源,可以接入可再生能源进行充电,也可以储存能量,实现电能的传输、分配和利用。 这是汽车的能量属性,能量补充网络成为能量系统的一部分。
孙凤春提到,目前我国发电仍以煤炭为主,新能源汽车要想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绿色全生命周期,就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动力。 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与交通能源相结合,实现交通资产的能量转换。 例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可以安装在公路或铁路沿线的隔离区,为过往车辆提供充电和换电服务。 同时,由于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间歇性特点,储能也可以大力发展。
其信息属性是指未来电动汽车将成为继手机之后的第二个移动终端,补能网络将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充换电设施的智能化、互联互通和信息交互,为车主提供充电服务、车辆管理等信息化。 更重要的是,当电动汽车数量达到1000万辆的水平时,其数据价值也将有变现和升值的可能。
因此,能源结构的转型将产生巨大的增量空间,如储能,如城市充换电站的建设和运营,这些都是汽车行业的绝佳机会。
建设能源互联网,换电池能做什么?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未来换电模式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孙凤春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已基本成熟,但其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 ”
具体到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换电站的运行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充电,实现电能的传输、储存和消纳。
它不仅可以快速更换电动汽车的电池,提高能量补充效率,还可以利用电网需求“削峰填谷”,通过避峰避谷来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换电车辆主要是商用车,如出租车、卡车等。 这些车辆在白天运营中的需求量更大。 如果换电服务商能够利用夜间低电价进行充电,那么原本1分8分钱的成本可以降低到4分钱或5分钱,通过整个有序充电,可以大大降低电费成本。
同时,可根据电网需求调度换电站,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就是说,在用电高峰期,可以更换电池为电动汽车供电,在用电低谷期,可以将电池更换到充电状态,实现电能的储存和再利用。 换电站储存大量电池,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储能站,有助于用电。
此外,换电站的运营也将带来可观的数据价值,联网数据资产的价值将通过平台的数字化赋能进行聚合。 因为通过换电站的运行,可以积累用户、车辆、电池、能量等相关数据,为电池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
同时,通过大数据,对发电和用电的整个产业链,包括光伏、储能、电价、充电等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绿色电力的比重,降低电能成本。
孙凤春提到,其实能源互联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配置,而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发展,可以为构建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据权威机构**预测,预计2020-2024年,包括能源互联网在内的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业市场潜力规模将从05万亿元增长到08-1.2万亿元;2024年进入成熟期,市场潜力规模约为13-1.8万亿元。 这不仅是换电模式的契机,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发展新商业模式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