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餐饮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其中,扫码点餐服务因其便捷高效而迅速兴起,在餐饮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这种新兴的服务模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在保护消费者隐私方面。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相关纠纷作出终审判决,认定商家在扫码下单过程中,通过微信***获取个人信息查询授权的前置程序,属于变相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构成侵权。 这一判决无疑为保护消费者隐私权树立了重要的法律标杆。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消费者有权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 这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得侵犯消费者的这一权利。 本案中,商家通过设置微信获取个人信息查询授权的前置程序,强行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无疑是对消费者隐私的侵犯。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二维码点餐服务的兴起,本质上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 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也为商家带来了更高的运营效率。 在此过程中,全面禁止商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可能会阻碍此类创新的发展。 因此,如何在保护消费者隐私和促进商业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际经验和做法。 例如,2018 年实施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GDPR规定,企业在处理个人数据时必须遵循“合法、公平、透明”的原则,即企业不能随意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数据收集的目的、使用方式和保存期限,并征得消费者同意。 此外,GDPR 赋予消费者一系列权利,包括查看、更正和删除其个人数据的能力。
借鉴GDPR的实践,我们可以认为,商家在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合法性,即商家不能无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二是公正性,即企业要公平对待所有消费者,不能因为消费者拒绝而拒绝提供服务;三是透明性,即商家应明确告知消费者数据收集的目的、使用方式和保存期限,并征得消费者同意。
总体而言,二维码点餐服务的兴起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 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 只有在保护消费者隐私和促进商业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技术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