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在手,杀了陈苟!”
在电影《三支队伍》的宣传现场,陈思诚主动提到自己的黑梗,甚至还给张译科普一在一旁。
这一波“我自欺欺人”的操作,给陈思诚带来了不少好感,也给他所管的“三支队伍”带来了热度。
懂营销,能把握热点,能把大数据转化为真金**票房,陈思诚的商业头脑无话可说。
不仅如此,陈思诚还是个不错的训练演员,任何类型的演员在他手中都能变得耀眼。
像《误杀》中的小杨、《消失的她》中的朱一龙、温 永山,都颠覆了以往的形象,成为全片最具吸引力的“戏”。
《三支队伍》中的戏,无疑是饰演三支队伍队长程冰的张译。
算起来,这已经是张译今年的第7部作品(含电视剧),仅近两个月就有3部主演电影上映。
从数量上看,今年也算是张译最辉煌的一年。
但随着巅峰时期的到来,张译空前的口碑也陷入了低谷。
从年初的《狂飙》开始,因为与剧组的冲突,他开始陷入争议。
前段时间,我在旅行时,因为没有和游客合影,被问到“耍大牌”。
就连他的演技也开始受到诟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出演《狂飙》的张颂文。
在此之前,张颂文属于演技不错但从未红火的那种演员。
如今有了高启强这个角色,老树开花结果,成为了大众喜爱的“小熊老师”。
如今一年过去了,张颂文依旧口碑不错,不久前还拿下了年度最有实力的演员的荣誉。
但时隔一年,《狂飙》的两位主演,为什么在口碑上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综上所述,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
一是演出的分寸感。
虽然两人都靠着演技扬名立万,但两人在表演上却没有走同一条路。
张译并非专业班出身,但靠着在剧团的工作,他找到了具有“张译特色”的演出体系。
张译非常善于用一些小技巧来强化角色身上的某个“标签”。
《满江红》中的何经理没有离开扇子,看似装饰性的扇子,实际上强调了何经理衣冠楚楚的野兽本性。
《无价之宝》中石振邦的肥大西装,让整个人看起来格外搞笑,充满了小人物的乐观精神。
就像古人在写诗时讲究“借物换浪漫”一样,这些小道具是张译的浪漫之物,是打动观众的秘密**。
这种处理没有问题,很多时候它可以成为性能的加分项。
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成为割伤自己的双刃刀。
比如在《狂飙》中,安欣在除夕三十年给高启强送餐。
手里拿着饭盒,嘴里叼着筷子,张毅为安欣设计了这个动作,表面上丰富了人物的层次感。
但仔细想想,这个动作是没有意义的。
明明还是可以拿在饭盒上,但要咬牙切齿,对这个动作的强调难免有些“失真”。
再比如张毅在口音上的设计。
在《狂飙》中,来自东北的张译说着自己并不精通的南方普通话,引发了观众的诸多质疑。
其实张译的台词功底有目共睹,不用改口音。
但为了契合人物的生活环境而做这种设计,在台词的表达上就失去了自己的魅力。
与张译不同,张颂文是一所完整的体验式学校。
他必须亲身体验角色的生活环境,注重“真听、真看、真感受”。
在演《狂飙》时,张颂文立刻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叔叔阿姨们聊了几句,让自己融入其中。
他还在菜市场找到一个卖水产品的摊位,观察他们如何销售商品和与顾客沟通,并停留了一整天。
比如剧中,高启强在鱼缸里用水洗手,洗完后用袖子擦脸,这才是水产品摊主的真实反应。
但张颂文的表演是完全没有设计的吗?
会有的。 张颂文说,有一幕是高启强看到领导,擦玻璃时露出了手腕上的银链。
这个细节其实给高启强敲响了警钟,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在正式场合穿成这样。
还有一场高启强和唐小虎的戏,高启强劝说唐小虎多喝“汤”。
“汤”一词只为广东人常用,也无形中强调了高启强的地域认同。
这些都是张颂文的设计,但这些设计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们不占主导地位,甚至很容易被人忽略。
这种不容易察觉的小细节,恰恰是表演所需要的分寸感。
其实,在《三队》中,张译也有类似的精致处理。
当他看到被杀的小女孩时,张毅饰演的程冰将女孩的裙子拉下来遮住她的大腿。
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传达着这位刑警队长的温柔与善良。
我记得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句话。
艺术是生活本质的反映,而不是现象的清单。
其实,演艺也是如此,好的表演是对人性本质的把握,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设计堆砌。
让角色的表情成为情感的自然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到表演的分寸感。
其次,它是同质角色的“内耗”。
2024年,孙俪在接受采访时说。
演员扮演的同质化角色,无论他们演得多么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带动观众的发挥。
话虽如此,从《甄嬛传》开始,孙俪也出演了不少事业型女性角色,进入了“同质化”的死胡同。
再好的演员,也受不了自己表演被同质化的角色所消耗。
张毅今年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我第一次看到《狂飙》中的安欣时,大部分观众还是对张译的表演深信不疑。
青春的热情,中年后人的老练沉着,张毅把握得非常好。
但在《他是谁》中,张译饰演的魏国平,似乎在某些时刻被“安欣附身”。
眼神中的表情,语气中的优先,人物性格中的倔强和责任感,总让人联想到魏国平和安欣。
两部剧在播出时长上几乎是前后脚,张译这两年出演了不少警察角色。
于是,网络上开始出现这种风声评论。
一直看张译演警察,真是审美疲劳。
客观地说,这不仅仅是张译的问题,剧本本身也不够多面性,无法展现警察的形象。
你会发现,这些作品中警察的形象其实是差不多的,演员们真的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
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同类型的表演,对于张译这样的演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内耗”。
再看张颂文,继《狂飙》之后,又陆续上映了三部电影。
虽然作品很多,但并没有引起任何争议。
究其原因,张颂文在这些电影中扮演的是配角,他不会给大众留下太深的印象。
最重要的是,他饰演的三个角色在形象和性格上都截然不同。
不止于此“,扮演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记者。
《第八名嫌疑人》饰演一名因公殉职的警察。
《义勇军:英雄出击》饰演新中国著名外交官吴秀全。
归根结底,张颂文成功了“去同质化”。
他没有扮演任何让人想起《狂飙》后高启强的角色。
在他看来,高启强的故事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不想在短时间内重复类似的角色。
因此,张颂文后期的作品也是刻意尝试各种类型的角色。
像谍战题材《孤舟》中的间谍站长,古装侦探题材《清明河边地图码》中的正义律师,都是非常新鲜的尝试。
第三,对世界的不同态度。
有人说,张译是圈内少有的文笔优秀的“知识分子”演员。
出版书籍和专栏,生动幽默的文笔受到众多网友的好评。
即使是手写的影评,短短的几句话,也足以看出文字的简洁和微妙。
从张译身上,我瞥见了当今演艺圈艺人难得一见的“骨头”。
正如张毅所说,他不喜欢锦上添花的兴奋,因为那种熙熙攘攘、兴奋来得快去得也快。
他认为自己只能当演员,不能当明星,因为他不够厚实,经不起各种娱乐消费。
于是面对《狂飙》的热度和争议,面对拒绝合影的争议,张译选择了忍耐,不愿意将自己暴露在**的焦点之下。
而在《三队》的路演上,也有人想让主演们一起跳最近火的《三号课题》,但张译却选择婉言谢绝。
他表示,希望能和观众好好聊聊这部电影,至于跳舞,业余时间可以玩一玩。
这番话一出,也得到了网络上无数网友的支持。
但在某些情况下,张译“清醒于人间”的态度,会被一些人误解为另一种含义。
相比之下,张颂文在面对娱乐圈的老练和大众化消费时,也有着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态度。
在很多公开场合,张颂文都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印象最深的是,在红毯上,张颂文看到导演关锦鹏上台阶不方便,就习惯他一步一步地抱着他。
这种做法无疑为张颂文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良好口碑。
面对喜欢他的大众粉丝,张颂文绝不会吝啬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他们聊聊家庭生活。
纵观张颂文社交平台上的每一条新闻,他与网友交流的语气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让人感觉更加亲切。
一是保持理性,远离喧嚣,二是尊重感性,贴近生活。
这两种态度都值得称赞,但在这个互联网为王的时代,张译的态度更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对自己的声誉造成损害。
对于现在的张译,他需要一个机会,让大众重新认识和扭转自己的名声。
这个破局的机会,或许就在《三巨头》中。
从目前观众的反馈来看,张译在片中的角色还是很被认可的。
张毅饰演的程冰,拥有警察、囚犯、侦探的三重身份,在身份和情感的复杂性上有更多的表现空间。
尤其是下半场,张译的表演真正回归了基础,用真实的情感代替了技巧的表达。
由此可见,张译的演技没有退化,也没有刻板。
只是因为看了太多和张译同类型的角色,失去了以前的新鲜感。
张译现在需要的是角色选择的多样化,以及表演细节的进一步打磨。
至于网络上的各种谣言,在张译看来,根本不是问题。
就像张毅说的,观众和专业人士提出的宝贵意见,一定要虚心接受,进行纠正。
至于其余的八卦,喜欢它。 (作者:Pippi Shri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