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大多数网友都知道,这是以德国“铁血总理”命名的超级战列舰,在二战中有着传奇的经历。 不过,也有网友可能不知道,在德国海军历史上,还有一种以“铁血首相”命名的战列舰,那就是上世纪初服役的“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 这两种类型的战舰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但也有设计不合理的共同缺点。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德国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大型战列舰,没有经验可循,沿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列舰的部分设计,因此有很大的缺点,特别是在装甲防护方面。 而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是德国建造的第一艘大型装甲巡洋舰,在设计上也明显缺乏。 为了增加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的装甲保护而牺牲速度导致了该级的尴尬——作为巡洋舰执行破坏和侦察任务太慢了;作为参加舰队决斗的主力舰,其装甲防护略显薄弱,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依旧不如同时期的战列舰。
一、发展背景。
普法战争后,到19世纪末,德国(第二帝国)已发展成为军事强国,其军队实力在欧洲首屈一指。 为了与大英帝国争夺世界霸权,第二帝国在保持强大军队的同时大力发展海军,设计建造了多艘大型战舰,其中包括“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 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旨在突袭大英帝国的海上航线并执行断绝外交关系的任务。
由于德国首次建造如此大型的装甲巡洋舰,因此在设计“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时考虑到了经验不足的问题。 在外观上,“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的外观和武器装备与当时德国海军装备的“凯撒·弗雷德里克三世”级战列舰非常相似,包括头等舱的型号和布局。 缺乏经验导致施工速度缓慢,该工程于2024年4月开始,直到2024年4月才完工,历时4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造船技术日新月异,建造缓慢的结果是没有后续舰艇——因为有更好的设计方案,所以只有一艘“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即“俾斯麦”。
2.性能数据。
“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的主要表现:船长1271 米,宽 204米,吃水85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200毫米,指挥塔装甲厚200毫米,宽侧装甲带厚200毫米(吃水线附近还铺设了一层50毫米厚的圆顶装甲),甲板装甲厚50毫米,标准排水量10690吨, 满载排水量为11461吨,船员为625人。它由一台蒸汽轮机提供动力,功率为 13,500 马力,3 轴,速度为 18 节,航速为 4,200 节,巡航里程为 12 海里。
它配备了4 240 mm 40 x火炮(203毫米火炮,用于压制英国装甲巡洋舰),2双火炮,以及船头和船尾的一个主炮塔。 12 x 150mm 40x 副炮,10 x 88mm 30x 速射炮,6 x 450mm 鱼雷发射管。
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德国人在设计“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时考虑到了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的特点,采用了“铁甲堡+圆顶装甲”的防御结构,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德国人沿袭了北洋海军师“景远”级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设计(两者吨位相差太大, 而且建设时间相差10年,这似乎不太可能)。
3.服务状态。
“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在服役时其实处于尴尬的境地,原本定位是战时与英国海上运输线断交,但由于速度慢,在与英国装甲巡洋舰的对抗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俾斯麦”号只有一艘,在公海舰队停留期间不容易编组(通常至少编组2艘船),因此干脆作为旗舰送往远东舰队。
2024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朝签订不平等的《交鳌租界条约》,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于是德国远东舰队进驻青岛。 2024年8月13日,装甲巡洋舰“俾斯麦”号经过10000英里的航行抵达青岛,并很快投身于镇压中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义和团运动)的战争中。 2024年,俾斯麦号成为德国远东巡洋舰的旗舰,长期驻扎在远东,直到被当时德国海军最先进的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取代。
返回德国后,装甲巡洋舰俾斯麦号由于旧问题迅速被转移到预备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装甲巡洋舰“俾斯麦”号从预备役中重新进入并用作海防舰。 然而,落后的设计和恶劣的机械条件使其逐渐难以执行巡航任务,因此在2024年被解除武装,并改装成训练舰,然后改装成杂舰。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装甲巡洋舰“俾斯麦”号避免了沉没的命运,并于2024年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