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会同三大部门发出通知,启动智能网联汽车通行和道路交通试点工作,开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篇章。 该政策的实施,不仅标志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L3、L4量产智能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上路试点铺平了道路,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发展指明了道路。
这场以智能驾驶为主导的汽车智能革命,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出行体验的彻底改变。 在供需双方的共同推动下,业界预计智能驾驶的市场渗透率将大幅提升。
在这场智能驾驶技术的竞争中,各大车企纷纷加快布局,力争抢占先机。
智能驾驶领域竞争愈演愈烈
目前,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今年年底,华为宣布成立专注于汽车智能系统和零部件的新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智能零部件新公司)。 新公司不仅得到了长安汽车的支持,还吸引了各方投资,旨在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驾驶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华为此举可能会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理想汽车、陌陌智行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力争在智能驾驶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2月10日,理想汽车宣布,将于12月19日提前上线覆盖100多个城市的智能驾驶功能。
特斯拉在测试其智能驾驶系统的FSD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预计该系统将很快在中国市场推出。
华为、特斯拉等行业巨头的参与,不仅强化了市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心,也促使其他车企加速转型。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智能驾驶技术将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已有近20年的历史,自2024年首次公开展示以来,业界从未停止对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的探索。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驾驶技术主要集中在辅助自动驾驶(0级到2级),而3级智能辅助驾驶则代表了更高级别的自动化,可以在特定路段实现高度的自动驾驶。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标配辅助驾驶乘用车交付量已突破1000万辆,预装率也首次突破50%。 然而,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仍然具有挑战性。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干沙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形容为攀登高峰,一场事故可以埋葬一个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克服“最后一公里”的挑战。
有业内观察人士指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数据与算力的较量。
目前,包括大众汽车和地平线的合资企业在内的几家公司仍在积极参与竞争。 去年12月初,惠誉评级在其对2024年汽车市场的展望中表示,中国的智能驾驶可能正在达到一个临界点。
合作模式引领竞争新格局
不久前,华为新成立的智能组件公司宣布了发展战略,强调股权多元化,向现有战略合作伙伴开放投资。 这是华为首次向整车厂开放子公司股权,彰显了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决心和信心。 对此,赛利斯、一汽集团、江淮汽车等多家车企都希望抓住机遇与华为合作。
据悉,华为新智能零部件公司未来的股权结构不会由单一公司主导,华为和长安汽车的持股比例将逐步摊薄。 这种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公司成为独立、领先的智能驾驶平台提供商。
华为的技术和团队主要集中在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门,即汽车事业部。 2024年成立之初,以成为增量零部件的领先供应商为目标,智能驾驶技术被视为其核心实力。 虽然与北汽集团、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的深度合作(合作方式后来称为HI模式)没有取得预期的商业成功,但华为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专注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在2024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华为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其智能驾驶系统的能力,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阿维塔品牌是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的重要体现。 在北京市朝阳区合生汇购物中心的一个小摊位上,阿维塔销售人员介绍,阿维塔即将拥有独立门店。 阿维塔11被认为是市面上最强大的智能驾驶功能车型之一,其激光雷达数量领先行业,但巧妙地隐藏在车辆设计中,不易被发现。
早期,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其成本回报持保留态度。 然而,现在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今年4月,华为推出了新版智能驾驶系统,优化了硬件配置和成本结构,将激光雷达数量减少到一个,减少了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开始在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市场代理众思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国内乘用车高速智能驾驶和城市智能驾驶渗透率为67% 和 48%,两者均大幅增加。 预计全年高速和城市智能驾驶的渗透率将分别接近10%和6%以上。 其中,智能驾驶渗透率是指搭载智能驾驶系统的车辆在新车销售中的占比。
面对智能驾驶机遇,车企面临两个选择:自主发展和合作。 大多数企业最初选择自主研发车辆,但现在智能驾驶研发的高成本和技术挑战逐渐显现。 某汽车企业技术负责人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自主开发必须要有支撑团队和相应的机制,而在汽车软件开发方面,就连资金雄厚的大众汽车集团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与最佳商业联盟联合开发已成为车企的现实选择。 业内已经有过几次这样的合作案例。 华为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一家平台型公司,通过与多家车企合作,打造全新的合作模式,引领行业走向新的竞争格局。
商业路径仍需探索
特斯拉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FSD自2024年以来经历了多次迭代,截至2024年底,已有40万辆汽车订阅了该服务。 特斯拉的FSD已经覆盖了北美所有城乡道路,而华为和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
据了解,特斯拉的FSD技术路线采用“纯视觉”技术,依靠摄像头实现智能驾驶。 特斯拉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成为行业的风向标,许多企业在技术层面都追随特斯拉的脚步。
前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刘兰格川高度评价了特斯拉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创新。 他指出,“端到端”方法的实现类似于ChatGPT的训练方法,ChatGPT是一种大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从感知端直接输入信息到执行端的输出结果,在处理复杂多变的现实交通状况时显示出更高的潜力。
陌陌智行技术副总裁艾锐指出,“端到端”模式的实施对算力、数据规模和质量都有极高的要求。 此外,系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常识,才能在面对各类信息时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实际交通场景中,车辆需要避开许多障碍物,但挂在树上的柳枝却可以被撞倒。 如果系统缺乏这种“常识”,就有可能采取一些不合理的行为。
然而,业界对“端到端”是否是未来的终极解决方案仍然存在争议。 面对技术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在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作为软硬件的复杂组合,车企如果不能开发自己的全栈产品,就需要重新定义与龙头企业的关系。 在传统的汽车行业模式中,车企处于金字塔顶端,但在新的商业模式中,车企与龙头企业之间如何有效合作和分配利润成为新课题。 过去两年,华为与车企的磨合,折射出这种合作模式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有业内人士指出,智能驾驶系统在初期可能会出现“昂贵且难以使用”的现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产品可能会逐渐过渡到“昂贵但好用”和“便宜又好用”的阶段。 目前,该行业正处于这个过渡期。 市面上多款搭载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售价都在25万元以上,高于标准版2万元至5万元。 使用高等级智能驾驶功能的门槛仍然很高,智能驾驶要全面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
此外,虽然车辆配备了智能驾驶硬件,但消费者仍然需要支付额外的订阅费才能激活和使用这些功能。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驾驶订阅**通常都在3万元以上。 这种模式可能是消费者使用智能驾驶系统的主要障碍。
吴干沙表示,虽然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探索和发展存在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智能驾驶技术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颠覆性价值足以激励企业全力以赴。
孙雪飞,《中国城市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