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个基本规则,开国皇帝的庙名通常是祖,继任者的庙名是宗。 然而,也有一些开国皇帝的庙名是宗而不是祖先。 让我们按时间顺序介绍其中的一些开国皇帝。 首先,成汉开国皇帝李雄被尊为太宗。 虽然李雄是开国皇帝,但成汉政权的基础主要是由李雄的父亲李特奠定的。 土生土长的狄族人李特,在西晋这片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上,与流离失所的人们一起进入巴蜀,然后萌生了分离巴蜀的想法。 虽然李德没有自称皇帝来建国,但巴蜀实际上已经成为李特的独立王国。 所以,在成汉人眼里,成汉政权的真正缔造者不是李雄,而是李特。
因此,被尊为传承之主的李雄的庙名是太宗,李德的庙名是祖先。 另一个例子是南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德,他被尊为世宗。 在南衍看来,还有其他的祖先,分别是慕容德的父亲慕容浩太祖,还有慕容德的哥哥慕容垂师祖。 虽然前燕后燕、南燕现在分得很清楚,但在当时的慕容家眼中,前燕后燕和南燕是没有区别的,慕容家建立的只有一个燕氏政权。 所以,慕容德虽然建立了南衍,但只是一个宗门,并不是筑基的老祖宗。 接下来是北齐开国皇帝高阳。 北齐政权开国皇帝高阳原名卫宗,后改为仙祖。
乾明元年二月,葬于武宁陵,绰号为文宣帝,庙名仍为卫宗。 不过,在北齐人眼中,高阳本来就不算是老祖宗,只尊为卫宗。 这个庙名并不流行,因为前卫宗指的是汉卫宗的汉桓帝(后来被废黜),这引起了诸葛亮的哀叹和怨恨。 在北齐人的心目中,真正的开国皇帝应该是高扬的父亲高欢。 高欢尊为仙武帝,庙号为太祖,陵名为夷平。 天童元年,高欢的绰号改为神武帝,庙名为高祖。 作为东魏政权的实际统治者,高欢一生从未篡夺过皇位,官职是丞相、渤海王,而高澄则被封为齐王。 尽管如此,高欢仍然被认为是北齐王朝的真正缔造者。
于是,高欢被追封太祖,后又改名为高祖。 后唐开国皇帝李存玄,庙名庄宗。 天成元年七月,被追封为光明圣神闵霄帝,庙号仍为庄宗。 和以前差不多,李存桥之所以叫宗,是因为有人被认为是政权的真正奠基人,而他就是李存清的父亲李克用。 李克从平息黄巢起义开始,被唐朝封为晋王。 李存苗在唐朝建立后的唐朝行动,也是以李克用的晋国为依据的,所以李存苗登基后,追封李可用为太祖。 庄宗即位后,追封武帝,庙号为太祖,陵墓设在雁门。
不过,与前几场不同的是,李存苗虽有李可在场,但还是灭了梁建堂,在北方拒绝了契丹,在南方吞并了千书,并取得了显赫的功绩,所以给他加上祖先的尊称绝对不过分。 不过,到头来,李存苗的庙名还是庄宗,这是有特殊原因的。 李存苗在兴郊门叛乱后去世,继任者是李克用的养子李思远。 作为李克用的养子,李思远要想稳住后唐皇帝的地位,就必须巩固李克用的地位,淡化李存庙的地位。 否则,李思远继任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 因此,李存苗被尊为庄宗,庙名是一系列政治考虑的结果。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浩,寺名京宗。
武烈帝死后,庙号仍为景宗,陵墓称尾陵。 和之前类似,西夏政权的真正创始人,其实是李元浩的爷爷李继谦。 李济谦反宋,自称夏王,夺取了包括灵州在内的北宋西北土地,为西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浩即帝后,追封李济谦为太祖皇帝,并给他起了个绰号“神武”,寺名“太祖”,墓名“玉陵”。 清朝开国皇帝黄太极,庙号为太宗,被尊为“英天行国、弘德、张武宽、文仁、盛睿、孝文”。 他改变了政治格局,加强了权力的集中,统一了关外地区,征服了莫南蒙古,并将朝鲜纳入了他的附庸国。 2024年,他正式宣布为皇帝,并改名为大清王朝。
然而,不幸的是,黄太极在明朝灭亡前几个月突然去世,功劳落在了他的儿子顺治皇帝福林身上。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清朝需要与关外地区的明朝进行比较,因此努尔哈赤的地位自然得到了提升。 努尔哈赤立晋后,是清朝的创始人,于是寺名“太祖”就成了努尔哈赤的。 起初他是武帝,庙名太祖,后来叫高帝。 以上六位开国皇帝的庙名都是“宗”而不是“祖”,因为他们并不是政权的实际创始人。
南燕政权的缔造者是慕容浩,前燕君慕容德的父亲,北齐王朝的缔造者是神武皇帝高焕,后唐的缔造者是金朝之父李克用,西夏的缔造者是李济谦, 袁浩的祖父,清朝的开国元勋是黄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庙名之谜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开国皇帝虽然不是政权的真正缔造者,却被尊为祖先,如曹丕、魏高祖、孙权、吴太祖等。 然而,有一位开国皇帝甚至没有庙号! 这是北周开国皇帝宇文珏。 尽管他有天王的头衔,但他是合法的开国君主。 然而,在十六岁时,他被他的堂兄乌邦戈废黜并杀害。
周武帝宇文雍在宇文胡被杀后,追封宇文珏为孝敏帝,但没有给他取庙名。 其他一些开国皇帝没有庙号,但他们的存在感比九重天还要高,包括秦始皇!! 因此,可惜李存桥被尊为庄宗而不是祖,黄太极被称为太宗而不是祖。 然而,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珏作为开国君主,却没有庙号,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