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只需在手机上的屏幕上点击几下,就可以查看池塘里的养殖情况,还可以直接完成曝气、投喂等日常养殖作业在广东肇庆四会市国宾养殖专业合作社,马国宾总裁举着手机告诉记者。
国宾水产养殖合作社目前覆盖周边30多个村庄130余户养殖户,养殖水面面积8900余亩。 养鱼是一个重大问题,管理和调节鱼塘的水质是一项技术任务。 据马国斌介绍,溶解氧、pH值和水温对鱼类的生存和生长非常重要。
过去我们靠经验养鱼,每个鱼塘养了多少鱼,什么时候供氧,鱼有没有生病,都是凭个人经验来判断的,没有科学依据。 马国斌感叹道,“养鱼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台风的时候,气压下降,鱼塘底部容易缺氧。 即使天上到处都是雷云和暴风雨,我们养鱼户还是要撑伞,穿上雨靴,走到鱼塘手动打开曝气机的开关。 ”
然而,在过去的一年里,老马的养鱼业务要容易得多。 这是因为他的鱼塘已经“升级”,安装了溶解氧、温度组合传感器、pH传感器、水产养殖物联网控制柜、水下摄像机、农业微气象站等设备。 有了这些设备,马国斌可以随时打开手机查看地面的溶解氧、温度、pH值、风力和降水量,还可以实时观察水下鱼类的生长情况,这也让老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过去巡视池塘是跟着感觉走,现在是看数据。 马国斌说。
这一切的背后,支撑着中国财产保险“5G+物联网”智能渔业精细化管理服务系统(又称“保险云鱼塘”),其核心是帮助养殖业优化生产经营模式,夯实风险防御基础,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养殖”的转型升级, 推动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云鱼塘”项目还为养殖户提供了“保单+商业补充”的双重保险保障模式,保险责任涵盖因堤防溢流、堤坝溃决、持续高低温天气、水产病害、疫情等自然灾害、事故等原因造成的水产品损失。 此外,将因天气突然变化而造成的农民防灾救灾费用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实现保险保障从“理化成本”向“理化成本+生产成本”的升级,保险救助从灾后理赔拓展到灾前防御。
有一次,我通过水下摄像头发现池塘里的鲈鱼有生病的表现,立即抓到并送去检查,结果显示是细菌感染,好在很快就发现了,上千条鲈鱼活了下来,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池塘里的鲈鱼可能救不了, 并且将损失超过 100,000 件。谈起这段经历,马国斌依然心有余悸。
由此可见,“保险云鱼塘”的本质是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提前做好预警和风险引导,帮助农户规避风险,推动农业保险从“灾后补偿”向“减灾”“灾前预防”转变,实现风险降低管理, 有效提高防护防范能力。
2024年,广东省财政厅等单位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支持保险机构提升农业保险科技赋能水平,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助手、 远程勘测等技术手段为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保驾护航。
无独有偶,在广东省汕尾市虹草镇郴州村,“保险+科技”也给牡蛎养殖户带来了好消息。 汕尾市虹漕镇郴州村,是广东省沿海村落的典型代表,以养牡蛎闻名,养牡蛎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中国牡蛎乡”之称。 数据显示,郴州村周边水域牡蛎养殖面积近2万亩,年产壳牡蛎1只5万吨,通过牡蛎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当地村民逐步走上增加牡蛎人收入、提高牡蛎产业效益、丰富牡蛎村的小康之路,郴州村一度被评为“广东十大特色工业村”之一。
今年5月,中国财产保险正式向郴州牡蛎养殖户交付了“智慧牡蛎养殖场”风险监控系统,包括34套风险监控设备和软件服务平台。 该项目为牡蛎养殖场免费配备物联网设备,可实时记录和监测养殖水的溶解氧、pH值、温度、盐度等相关数据,有效降低养殖户的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果。 当水质超过设备监测阈值时,系统会及时将报警信息推送到养殖户的手机上,以便及时检查风险,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损失,真正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基于智慧牡蛎养殖场“风险监控系统+区块链技术”可形成的溯源码,当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因被保险牡蛎产品的质量问题对客户造成伤害时,可追溯牡蛎产品生产过程的数据以及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数据, 并可对产品进行判断,确定产品目的地,确定保险责任并支付,对牡蛎产品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同类成果不断落地,通过“保险+科技”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养殖保险“保、防、赔”一体化服务体系,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