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朋友让我写冬至和圣诞节,我想了想,就给大家讲讲中国古代历法吧。 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就是研究如何确定日、月、年,但由于地、月、日的运动极不规律,确定的过程非常复杂,前后需要几千年的时间。 我会慢慢来,让我们来看看。
介绍
如果一个人被扔到孤岛上,他也能感受到时间的变化,先是日出日落,然后是季节的循环。 确定这一天很容易,你只需要盯着太阳看,一次升起一次落下就是一天。 但日子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更长的时间单位来弄清楚季节的周期。 但如何确定这个单位,全世界的古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两种方式,观察太阳和月亮。
让我们从月球开始
月亮是一团泥土,它本身不能发光,但它可以反射太阳的光。 因为太阳、月亮、地球的位置总是在变化,所以地球上的人观察月球时,月亮的形状总是在变化,也就是说,月亮是阴天和晴天的。
但月亮形状的变化是周期性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月亮总是以同样的方式面对地球,可以理解为一种绑定关系,当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亮是黑色的。 当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时,因为有角度,地球无法阻挡太阳的光线,而此时的月亮是明亮的。 这段明暗时期平均为2953天。 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也就是月相盈亏周期。
在下面的位置,月亮是黑色的
同时,您可以关注]。
白球可以绕地球旋转,但它本身不会旋转
月相可以用来确定月份和年份,世界上还有一种日历,只用月相来确定月份和年份,这就是伊斯兰希吉历。 但是,为什么世界上使用月相日历的人越来越少呢?问题从太阳开始。
让我们谈谈太阳
太阳是如此明亮,以至于很难直接观察,但对于任何能感觉到四季变化的人来说,他肯定会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季节的变化。 借助一个小工具,您可以发现太阳的变化,例如太阳照射在物体上时产生的阴影,这些变化每天都在变化。
桂表]为桌子竖立一根杆子,地上的秤为桂]。
太阳最长的影子是冬至,太阳最短的影子是夏至]。
两者之间的时间最长或最短为一年
下面是一个示例。 如果你现在把我扔到荒岛上,大约一周后我就能掌握每天的变化。 也许再过一两年,我就能掌握月的变化,基本确定月日的关系。 但要掌握一年中的变化并确定季节循环的频率,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但对于人类来说,现在知道一年有多少天还为时过早。 古埃及王国和商朝都可以计算出一年是365天。 但准确地说一年是 36525天,又是一千年。 准确地说是365242天,又过了一千年。 这时,你会发现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在年和月之间,它们不是倍数。
1 返回年 365第24届
1 朔望月29第53届
12个朔望月354。
这个时候,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忽略月亮,将365除以12,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 至于额外的 024天,每四年增加一天。 这个日历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方便。 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很多自然现象的时间不是很确定。 而这些自然现象对农业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种选择是找到解决这种多重关系的方法。 最接近的倍数关系是;
19 返回年 235 个朔望月。
19 个返回年应该是 228 个月,但现在又增加了 7 个月,所以把这 7 个月放到 19 年中,这被称为闰月。 这样,就可以在年和月之间,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找到基本的平衡。 因此,中国农历不是简单的阴历或阳历,而是阴阳历,即日月平衡的历法。
如果我们使用月相而不插层,我们将每 16 到 17 年与伊斯兰 Hiji 的季节相反。 春节元年可能在冬末春初,到第十六年,春节将在夏末秋初。 这就是为什么月相日历较少的原因。
最后,让我们谈谈冷静和冷静平朔和定硕
不要以为飞跃已经结束。 地球和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还需要考虑气和定气的水平,以及平气和定速。
虽然我们都知道农历,也用过农历,但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听过这四个字。 简单来说,平气和定气中的气是指24节气,也可以理解为地球和太阳的关系。 平朔和定朔中的朔指的是新月,是地球和月亮的关系。
如你所知,中国历法主要服务于农业,所以制定节气是很有必要的,如前所述,冬至和夏至的识别非常简单,就是看表的长度。 春分和秋分的确定也很简单,就是看白天和黑夜的长度是否相等。 但是如何划分剩余的节气,就得动脑筋了。 毫无疑问,最简单的除法就是将节气分开,使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而这种方法就是平气。 但这种方法是基于地球围绕太有均匀速度的前提。 但事实上,地球并不是这样运动的。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下图所示
地球和太阳运动速度的变化]。
节气是根据太阳的实际位置确定的。 换句话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360度,24个节气,平均每个节气15度。 至于走15度要走多少天,就要看实际情况了。
也许有人会问,平分还不够吗,为什么这么复杂。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会忽略一件事,那就是我们问了月和年的多重关系,19年等于235个月,如果按照一年的12月计算,还会有7个月,这7个月是怎么安排的呢?放在哪里?基于什么?
其实在北齐时期,人们发现春分和秋分很容易确认,但是春分从春分到秋分很长,秋分速度很快。但从发现现象到掌握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在清代以前,采用平气法,放置闰月有两条规则,无中跃和前无闰,后无镰。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国的24节气其实分为节气和中节气,气节在前,中空在后,如果某个月没有中空,比如不下雨、春分、谷雨、小人、夏至、大热, 等。 那么这个月算是一个闰月,这个月的顺序和上个月的顺序是一样的。 如果上个月是5月,那就是闰5月。
但是月亮和太阳实在是很难协调,既然要用阴阳历,就必须兼顾两者,也就是要考虑太阳的运动,还要保证月亮在那里。
十。 五月和十六是最圆的日子。 平朔是比较简单的方式,新月是正月初一,但是过了很久,因为太阳和月亮总是偏离,所以新月的时间会移动,可能会跑到正月初二。
这个问题很早就被发现,但确实很难解决,所以我们回顾历史,从古代六历到隋“大因历”,都采取了平静和扁平化的方法。 唐明《大统历》,用的是平气固滔之法。 直到清代的“石仙历”,才采用了固气固朔的方法。 也就是说,从清朝开始,节气和月亮的盈亏终于停止了。
从“编年历”到“宪法历”。
大统历的前身是历法,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景[1231-1316]修订。 郭守敬定1月定为29日53天,一年365天24天。 确定一年的1 24是节气,没有半空中的月份是闰月。 “时间历法”于2024年开始实施,明朝建立后称为“大同历”,到了崇祯年间,就一直不准确,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近日点进动问题。
进动 [即围绕另一个轴旋转的物体的旋转轴]。
这时,许光启[1562-1633]提出改历,2024年开办历局,聘请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1565-1655]和罗雅谷[1593-1638]。 德国传教士邓昱涵[1576-1630]和汤约翰[1591-1666]。 从编纂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的著作开始,历时多年才编纂出《崇祯年鉴》。 [徐光启,中国科学的先驱]。
邓昱涵,伽利略的密友]。
从传道四十七年的汤家骏,一直是一个级别的官员
《崇祯年鉴》在2024年编纂后,并没有立即颁布。 崇祯十六年,也就是2024年,决定终于颁布,但明朝灭亡了。 后来,顺治皇帝将其改名为“西新法历”,并在顺治元年,即2024年颁布,并一直延续至今。
是不是有点远?
希望有人读过,毕竟是中国科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