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大雪过后,即将正式投入使用的北京副中心“三大建筑”,成为最美的雪景。 外部被白雪覆盖,安静,但内部却如火如荼,热闹非凡。 在此期间,“三大楼”正在加紧开展特种部队训练演习式的“消防检查”。
烟雾弹和油盆被点燃,水炮准确打击,高压水雾窒息隔离......消防验收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在紧急情况下,必须准确启动这道保护生命的“防火墙”。 据悉,“三大建筑”内有6万多个防火点,各有侧重点,几乎用尽了各种消防措施,堪称一个活生生的“消防博物馆”。 那么,“三大楼”到底为“火**”量身定做了什么黑科技呢?记者提前走访了博物馆,揭开了这些“优秀消防学子”的秘密。
北京市图书馆:
联动消防设备在30秒内同时启动
烟枪、梯子、风速计、复位键,都准备好了吗?随着对讲机在消防电、消防水、防烟、建筑防火四班组长相继“OK”而来,验收人员刘俊正一“着火”,已准备好的烟雾弹点燃了北京市图书馆三楼,橙红色的气体升出,接近屋顶的“银杏叶”。
刹那间,图书馆里柔和温暖的灯光熄灭,上千盏冷艳的应急灯亮起,背景**《青春华尔兹》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火灾逃生提示和急促的警报声。 “报警!水幕会立即启动,各组要注意!刘俊正对着对讲机快速地说道。
话音落下,“银杏叶”屋顶上的28个洒水器同时启动,一道长35米、高12米、厚6米的巨大水幕倾泻而下,迅速将东侧的三层阅读区分成两部分。 刘俊正介绍:“现在激活的是防火分离水幕系统,它就像一个水幕孔,将火灾区域内的火焰和烟雾隔离开来,防止火势蔓延到其他区域。 ”
模拟消防疏散过程中,空气中烟花的气味渐渐淡去,抬头一看,原来屋顶的排烟窗第一时间全部自动打开,冷风吹在脸上,雪花也飘落了下来。 疏散走道上的消防应急灯已经点亮,紧急标志已经闪烁,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已经启动。
验收人员蹲在疏散门前,手里拿着微压计,连忙报告读数:“压差44Pa,合格!负责检查的王刚告诉记者,读数显示楼梯间与建筑物走道之间的压力差,这是由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造成的。 压差的意义在于,即使疏散门频繁打开,烟雾和火势也不会通过门蔓延到逃生通道。 水幕、天窗、应急灯、加压送风系统等消防联动试验,一系列动作,30秒内所有设备到位。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纸质书籍和开放的阅读区,无疑对消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采用高压细水雾系统外,还有管道吸烟探测器、线性感温电缆等两种专用火灾探测器,加强防火等级。
在地下室的展示橱窗中,机械图书馆的一个神秘角落被揭开。 书架深度为16米,分为五个子书垛,由数百米的传送带连接,快速将书籍送到一楼的借阅者手中。 5个子烟囱中的每一个都是一个防火区,当两个独立的报警触发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通过门的输送带会自动断开,5个子烟囱之间的防火卷帘门将下降到地面,使火势在防火隔断内得到控制,并由高压细水雾系统扑灭。
在三大建筑中,图书馆的消防任务较重,不仅因为书籍易燃,还因为一楼的C型大厅和三层的山顶区域由平台连接,三楼的阅览区也设置了多类型开放式阅读社区。
在如此大的开放空间中,如何保证消防安全?除了采用防火分离水幕系统将东西两侧的“山顶”区域和“山坡”阅读平台划分为四个防火单元外,目之所及的所有天花板、地板和墙壁实际上都是一个“防火墙”。
据介绍,图书馆采用“近山、树下”的设计理念,整体空间造型仿照山涧溪流,因此整个空间的天花板、地面、墙面都存在变径的“曲面”:山体表层由木纹砖印刷材料和不同弧形曲面组成, 而室内空间大多采用不同弧形弧形木饰面堆叠结构儿童区、儿童区、图书区、古籍区、非遗区等功能区均采用弧形木饰面堆叠,面积11600平方米。 异形材料的制造和安装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材料必须防火,难度更大。
多曲面、多堆叠、直径不断变化的异形木饰面采用专门为图书馆量身定做的特殊工艺,在加工分析、组装、现场安装等过程中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工艺,在易燃、可燃、不燃、不燃、阻燃五大燃烧性能分部中不仅不易燃,而且具有阻燃性。
大运河博物馆,北京:
消防行业的“四大金刚”都在战斗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是集收藏、公开展览、科研、社会教育、文物保护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综合性博物馆,涉及展览区、藏品存储区、收藏技术区、展品(展品)处理与维护等功能场所,在防火方面更为特殊。 其消防设施的选型不仅要考虑灭火效率,还要考虑避免水灾对珍贵藏品的损失。
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是气体灭火系统。 气体灭火系统,加上水、泡沫、干粉的固定系统,被誉为灭火的“四大金刚”,四项措施在馆内一无所获。 博物馆的织物保护修复室、壁画修复室、善本图书馆均采用混合气体自动灭火系统。
在博物馆的织物保护修复室,记者体会到了“这里的静音胜于声音”的意义。 预先准备好的火盆被点燃,5秒后成功触发保护区内两个独立的火灾报警信号,远离地下室的“脑中枢”立即发出联动信号,关闭室内通风空调,向织物防护修修室外的主机箱发出30秒倒计时指令。 倒计时结束时,气体灭火控制器瞬间输出24伏直流电,自动灭火系统启动,无色无味,透过防火门上的玻璃窗,在场人员目睹了灭火全过程,这一幕意味着气体灭火系统模拟射流试验, 成功的!
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另一种最重要的灭火设备类型是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 博物馆B1、F1层的文物修复技术室,以及图书馆地下室的机械智能堆垛、一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二楼的古书馆,均配备了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
在博物馆夹层的多**编辑室里,记者亲眼目睹了这套灭火系统的“威力”。 细水雾灭火系统与气体灭火系统类似,还可以设置0到30秒的倒计时,用于人员的安全疏散。 记者虽然早有准备,但瞬间喷出的水雾就充满了他的身体,像滋润的雾一样贴在他的脸上。 不过,验收人员提醒,喷水的瞬时水压高达14兆帕,相当于140公斤水的水压。
验收官董萌告诉记者,与喷水灭火系统相比,更细的微细水雾可以大大减少文物和文献的水毁损失,并能瞬间实现表面降温、窒息、辐射热障和浸泡,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细水雾还具有乳化作用。 在灭火过程中,往往会同时发生几种效果,只要有细小的水雾,就可以“一招搞定”。
北京艺术中心:
高空水炮精准打击
与图书馆、博物馆相比,北京艺术中心因其复杂的剧场功能而显得更加特殊。 特种消防设计涉及消防救援窗的设置、防火隔断的划分、防火分隔措施等专业问题。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歌剧院主舞台、礼堂和后舞台之间设置的两道防火幕。 在主舞台联动试验(模拟火灾情况)时,观众席和后舞台之间的两个防火幕同时下降,同时,水幕喷头开始向火幕喷水,以确保火势蔓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北京艺术中心的消防设施中,还有另一个“杀手锏”——自动扫描和高空水炮灭火系统。 剧院前厅、歌剧院观众厅等净高超过18米的部分,以及礼堂礼堂顶棚下的反光板,均装有自动扫描和高空水炮灭火系统。
高空水炮的“外观”更像是一个摄像探头,其实它确实配备了红外等跟踪技术,从探测到火灾的探测、火灾的确认、系统的启动、注水灭火和火灾发生后的灭火都可以“主动”完成。 “它可以自动探测到长达30厘米的火焰,探测时间通常不到30秒,120秒即可定位并扑灭火灾。 验收官曾林介绍道。 消防验收当天,在剧院和话剧场的前厅,两套智能喷水灭火系统从启动到灭火仅用了64秒。 据悉,在“三大建筑”的高空空地,共布置了102门这样的高空水炮。
[立即访问]。
所有消防系统均达到验收标准
作为高品质公共文化建筑群,“三楼”工程是北投集团迄今为止所有建设项目中消防设施最复杂、消防系统最完善、造型最奇特的建筑群。 北投集团作为全流程的施工机构,在“三大建筑”的消防相关施工中不留死角,经过多轮100%防火检测,所有系统均达标。 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消防科科长张大伟介绍。
张大伟向记者一一讲解了各项目消防部门的特点。 北京市图书馆拥有“三大建筑”中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消防泵房。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固定式消防水炮系统、消防分离水幕系统有9台消防泵、8台稳压泵,湿式报警阀组7个。 当发生火灾时,各系统的消防泵可采用自动和手动方式控制和启动,起到消防、灭火、灭火分离的作用。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项目对消防系统的要求是特别的:要求文物绝对安全、万无一失在灭火过程中,要避免失水,因此宜使用气体灭火,气体灭火是一把“双刃剑”。 考虑到上述情况,博物馆项目创新了消防系统的形式,在特殊区域采用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扑灭火灾,同时兼顾文物和人员的安全。
北京艺术中心项目在舞台上部设有开放式雨淋系统主舞台与观众厅采用防火幕隔开,并设置保护性冷却水幕,保证舞台区与观众厅之间的有效防火隔离。
城市副中心承接市级赋能,开创消防验收先河
无论是图书馆世界首创的“超高玻璃幕墙”,还是博物馆在国内首次采用的地下减震隔震技术,还是大剧院的折叠式铝幕墙,“三大建筑”都是国内乃至全球建筑领域的“尖子生”。
消防验收是分中心今年市政赋能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重大责任感。 施工管理处作为首次负责消防验收的部门,计划在短时间内承接200多万平方米的项目,且全部为市级重点项目,面临较大挑战。 “三大建筑”是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最难验收的项目。
整理项目信息,下达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机制,构建验收制度;邀请行业专家制定“三大建筑”专项验收方案;选择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深入项目现场,组织消防检查;联动城市部门解决疑难问题......“三大建筑”消防验收历时4个月,期间组织了11次大型消防检查,共梳理意见867条,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以最高标准、最优质,在消防安全“竞技场”上为社会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北京市副中心记者:曲经纬。
摄影:唐健。
微信编辑:王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