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500万人报名985研究生院,排名倒数427分,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超前
研究生考试报名即将结束,预计今年研究生院申请人数将达到498人左右6万,比去年增加近30万。
报名结束后,距离考试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考生们都在努力备战,刻苦钻研各类题目,深入学习各个考点。
近年来,除了二战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在职考生外,首次读研究生人数逐年创历史新高:
2024年,考研人数为341万人,创历史新高。
2024年,考研考生人数为377万人,创历史新高。
2024年,考研人数为457万人,创历史新高。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再次创历史新高。
例如,2024年,一所211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招生比例高达221:6,而部分专业的招生比例在过去五年中从21%下降到2%。
上岸的地方很多,但竞争激烈,导致全国比分线上升。 以2024年考研为例,有457万考生报名报考,但只有约300万人能够达到及格分数线以上。
近六年(2018-2024年),部分学位和专业学位按国家和趋势进行评选。
与此同时,自我打分的高校录取分数也在逐年上升。 有的同学在2024年研究生招考中考出了427分,却只排名倒数第二......在北京一所985学院招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为了争取更高的分数,顺利“上岸”,有的人选择花钱请人监督复习,有的人申请一卡通进入付费自习室,有的人甚至直接住在寄宿......考核基地
在令人心痛的数据和现象面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趋势,那就是高考逐渐呈现出高考的特点。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及化”,考研人数连年创历史新高。 以2024年毕业的本科生为例,报考考人数高达967人3万人,占比近一半;二是“应试”,备考过程几乎变成了刷题的应试过程,仿佛照搬高中生活,再做一次“高考”。
其中,一方面是“劝退”的考研,另一方面是“攻打”的考研。 不久前,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是“我从大学第一天就开始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 比如宁波某“双非外”学院的大四学生陈芳就是代表之一。 出于对未来就业优势不足的担忧,她很早就下定决心,通过考研来弥补“一等学位”问题。 然而,在“历史上研究生人数最多”和“落地率”下降的社会现实中,她并没有如愿上岸。
身为考研大军的一员,陈芳深切感受到了考研的内卷化程度。 具体来看,以2024年为例,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比例呈现出令人震惊的数字。 以习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2018-2024年,招生比例经历了从21到2的“悬崖”**;在中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申请比例也相当“惨淡”,报艺与文艺的比例为117:4,形势可谓“神仙之战”,竞争激烈。
这种“研究生入学考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它背后的本质是什么?面对内卷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巨大的分母和微不足道的分子似乎让研究生望而却步。 虽然申请人数不断上升,但也直接导致了分数的提高。 以2024年考研全国线为例:
与2024年相比,学位类得分线呈上升趋势,除农业和军事科学外,保持不变。 除农、军、工、旅管理三个专业外,其他专业也比较常见。
近日,科研招生网发布了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新变化,多所高校也纷纷公布招生简章,停课减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例如,2024年,剔除豁免人数后,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较2024年减少30人,金融学硕士在校生人数减少23人,审计学硕士学位在校生人数减少27人, 拥有电气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人数将减少 24 人。
中文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2024年招收69人,2024年减少37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用经济学院在 2022 年招收了 35 名学生,而 2023 年只有 14 名学生。
此外,根据科研招生网发布及科研人员消息,2024年科研名额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大高校升免名额数量也有所增加。
例如,在武汉大学2024年硕士学位申请中,被免除和豁免的人数占各专业录取总人数的80%。
北京大学2023届主系1700人,医学系225人与2022届相比,主科豁免人数增加了64个。
南京大学2023届共有1305个科研名额,研究保障率达到39个55%。与 2022 届相比,今年增加了 96 人。
在内外压力的双重打击下,这批研究生的处境实在是艰难,甚至比北大、北大还要艰难。
有的研究生甚至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了争夺有限的落地名额,他们只能更加努力。 这种研究生院入学考试的难度,堪比当年考上名校的难度。
“高考”的本质。
每年,报考考研的人数与日俱增,考试难度也逐渐上升,这似乎将考研人员推向了更加严峻的境地。
然而,这背后其实是高等教育普及带来的学历贬值的递延效应。 过去,社会竞争和筛选的前提是高考,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这种预筛选的压力逐渐转移到了考研上。
“高考”就像一条牵引线,拉出了高等教育领域学历贬值、文凭膨胀、就业难、招生难、高等教育普及后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长期话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考经历了从选拔功能向评价功能转变,高校也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定位调整。
整个教育体系呈现出“以升学为导向”,而社会发展则呈现出“仅以学位为导向”。
学生将通过提升学历来规划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这推动了许多大专生、本科生甚至上班族去读研究生。
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甚至在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之前,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检查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就被迫陷入了激烈的竞争:
从大一开始,我每天都要早读晚读,上午课满,下午课满,有时晚上甚至讲课。 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在进入研究生院的压力下。
在山东、河南等一些地方,曲阜师范大学等不少学校成为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代表机构,研究生学习率也成为高校招生竞争中的一大亮点。
这些学校的学生几乎都在备考,学习氛围浓厚,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惊人。
与此同时,在青北、浙江等双一流高校中,考研竞争也达到了极致。
如今,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高校的毕业生都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工作。
南开大学一位应届毕业生分享,在招聘会上,HR手中的材料几乎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本科学历甚至连简历都投不了,甚至还有不少985硕士、博士生毕业后选择成为小学教师。
如果“高考”继续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将面临问题,人才培养将被浪费,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可能会与社会需求脱节,这将成为必然的结果。
高考热潮愈演愈烈,我们是不是应该顺势而为,追求更美好的未来?研究生入学考试真的是美好生活的“最佳选择”吗?在高学历并不能保证一份好工作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应该盲目地攀爬学历?
当然,对于研究生招生“高考”的趋势,考试招生政策应给予学生和学校更大的自主权,优化研究生选拔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使社会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和选拔人才
高校要明确定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炳琪也指出,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加大研究生推荐和免考改革力度,实行申请审核制度,即学生自主申请高校,高校根据申请人的学业成绩和录取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录取。学术能力。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国内90%的高校要开放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打破只看学历的观念,根据职业教育类型确定教育定位,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逐步提高专业学历招生比例,加快发展职业高等教育,扩大研究生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自己是否适合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当社会开始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时,我们是不是应该过分追求学历,这样的选择是否适合我们,是否还有意义?
从2024年到2024年的七年间,申请硕士学位的人数平均增加了15人8%。可以说,考研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当考研不再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而是一种集体的趋势;当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像高考,内卷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当考研热潮不断蔓延时,我们需要保持决心,无论是为了实现个人目标,还是跟随大众的选择,仍然能找到人生的坐标和可能性。
以上内容信息**载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或影射任何真实的国家、政治制度、组织、种族或个人。 以上内容并不意味着本文作者认同文章中的法律、规则、观点、行为,并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对上述任何或相关问题概不负责,也不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