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江2024年12月27日,经济观察报、京观传媒联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海金融学院在北京举办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发展论坛。
论坛上,闽邦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小秋分享了《金融强国建设之路》这一主题。
2024年10月召开的首届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把中国从金融强国建设为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 在吴小秋看来,打造金融强国的目标为我国金融未来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认识金融强国,如何实现金融强国,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
吴小秋表示,金融强国建设是以国家综合能力为基础,是建立在经济创新、可持续增长、法治完善和高度契约精神的软实力之上的。
吴小秋认为,金融权力的特征和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一是金融权力的金融体系高度市场化,金融功能多样,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和居民、投资者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其次,金融权力必须具有健全的法治(基本环境)和基于高度契约精神的透明监管。 现代金融的基石和核心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价值应该从战略高度来理解。
第三,金融强国的建设要求金融国际化、(对外)开放,就我国而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民币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以及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吴小秋认为,在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正确认识金融强国是关键,国际化、开放化是难点,法治是支点和基石。
吴小秋表示,把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重要的全球交易中心,是实现金融强国目标、增强金融市场开放性的重要体现,这意味着市场是以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交易中心,人民币资产应成为重要的全球财富储备工具。 这就需要更好地认识资本市场在打造金融强国方面的战略价值,充分发挥其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枢纽功能,而不是单一的融资功能。
吴小秋表示:“实现金融强国的重点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既是市场化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国际化的重要载体、人民币自由化、国际化的闭环机制和汇回机制。 ”
在吴小秋看来,全面系统地认识现代金融和金融强国的内涵和要求,还需要有战略眼光。 虽然33年来,资本市场在制度建设、上市公司数量、结构转型、发行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成为金融强国的目标来衡量,今天的资本市场发展与这一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社会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其他领域,有必要认识到,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
吴小秋表示,近半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监管部门为稳市场、稳预期、稳信心,对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但市场并未充分反映出来。 这背后可能有比政策调整影响市场更大的力量,我们研究这是什么样的力量,稳定信心,让投资者感到安全非常重要,这与法治的完善息息相关。 在吴小秋看来,制度的力量比政策更重要,制度在稳定预期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对于近期的市场表现,吴小秋表示,市场仍处于第一趋势,我个人认为这个趋势不会太长,我们应该对中国市场有信心,信心的前提是要进行重大的制度改革,将政策制度化,并给予市场长期稳定的预期。
在谈到具体的政策变化时,吴小秋建议,最近出台的政策协议应该明确定义为一个制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该长期实施,甚至给第一国的规则和要求赋予新的内涵,三年的锁定期是不够的,必须增加足够的条件,完成与规模相适应的利润创造和财富创造。融资,并且必须有相应的分红,这样实际控制人和股东才能率先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