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在陕西待了近30年,但对省会以外的城市却知之甚少。 然而,当我不久前出门时,有一个地方让我感到惊讶。
估计大部分人对黄土高原的认知与我处于同一水平: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风沙尘土飞扬、花草稀少,那里的人们住在窑里,穿着破旧落后的衣服等等。 但这次旅行引起我注意的,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和偏见。
我无所事事,有探索古代世界的想法,前段时间南下旅行比较多,于是我再想再三,决定北上。 习这座城市,总能让人爱上它,南有山,北有河流,黄土高原等着你游。 一个城市可以同时拥有这些不同的元素地理单元,你说你不能爱它吗?
黄土高原的代表坐标应该是陕北,代表城市应该是延安,黄土高原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妇女儿童应该认识陆瑶,黄土高原应该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刻在骨髓里的应该是陈凯歌和张艺谋。 也正是这一切,让人联想到黄土高原,脑海中翻腾着一幅画:洞穴、沟壑、飞舞的黄土、扭动的长歌、缠绕在老人头上的白水手帕,......红色的肚兜绑在女人的腰上然而,现在这些流动的黄土地元素已经消失了。 前几年去延安,如果不是景区演出,很少见到白水咭和红肚兜。
直立的黄土,纵横的沟壑,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奉献,几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依旧如此。 只不过,洞穴被建筑所取代,旧有被时尚所取代,黄土不再是飞扬的沙尘,而是一片一眼都看不见的庄稼地。 这是我这次北方之行最大的感受。
春化,这个在这次旅行之前我几乎一无所知的县城,习咸阳市下辖的一个县城,如果不是这次北上之行探索过去和现在,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会遇到它。 但这次意外的邂逅,却让我知道,这座隐藏在关中平原北部山区的小镇,不仅文物丰富,山水秀丽,原本高原肥沃。
我的目标是参观过去和现在,所以我不打算了解一个县城,但当你走过这个县城,被它的地貌特征所吸引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了解它。
这是我在春化县滨河路拍摄的风景,很典型的土山,如果只看裸露的黄土,是不是很荒凉?有了这座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白色拱桥,还有湛蓝的天空和郁郁葱葱的垂柳,即使看不到河中的汤水和流水,也美得让人忍不住想停下脚步
在这座山上,河对岸是一个小型的开放式公园,面积不大也不小,我路过时正好赶上很多人在小公园里活动,有吹风、嬉戏、唱歌,有带娃、温馨、宁静的景象。 再看看人们的着装,并不比你在电视上看到的演员差。
更让我吃惊的是,这个地方竟然有这么大一片水体,也许正是这片大片水体,让原本荒凉的山坡,让我刚才看到的,瞬间就不那么荒凉了。
更不用说平原了,这和我们习惯的大平原几乎是一样的。 我是在秋收时来到这里的,所以我看到了绵延数十里的果园,我看到无数的果实静静地挂在树枝上等待采摘。 玉米地里更是熙熙攘攘的收割场面,一路上不断看到路上突然跑来跑去的那些看起来像收割机的宠物东西,我好奇这台机器的用途,说是收割机,和收割水稻和小麦的机器不一样, 现在不是小麦收获的季节直到我看到同一辆车驶入玉米地,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台收割玉米的收割机。
第一次看到这种机器的时候,心里还是感慨万千的,现在的农民确实比我小时候的农民轻松多了。 小时候学校会有秋假,不知道秋假是专门让孩子回老家帮父母过秋收,还是老师回家过秋收当时,学校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私教,所谓的私家教师都是由制作团队支付的。 难怪当时经常有一班学生来自相邻的一个或多个生产团队,而老师都是从这些生产团队回到家乡的年轻人。 记得秋假最忙的时候,就是收割玉米和红玉米,钻进比人还高的玉米地里,一篮一手掰玉米,从地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另一只胳膊被玉米秸秆或玉米叶弄得伤痕累累。 不知道现在家乡有没有这样的机器?可能不是,因为我在家乡从未见过它,其次,我的家乡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多种植玉米了。
从搜索资料中了解到,春化县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区南缘,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南缘褶皱带,地势北高南低,全县由四大区块组成: 北山区和南山区,东高原和西高原。南北山脉中间是广阔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原地与山的比例为8:2,整体表面为原大山少,山谷多,水流量小。
难怪汽车在台地上行驶时有一种平原的感觉。
这次北上之行,让我再次领略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也见证了城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