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孙亚楠. 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近日正式成立,京津冀文物局携手打造全国首个“大考古”联盟。 展望未来,三地七大考古单位将以六里河考古基地为中心,围绕燕文化考古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京津冀考古协同发展。
燕文化形成于西周,延续了3000多年,发展成为宽宏大、宽容、共生的地域文化。 京津冀地区都属于燕文化圈的辐射范围,北京六里河、河北燕霞渡、天津张家园遗址印证了燕文化在不同时空的复杂性和统一性。 可以说,京津冀地区一体化,人与人亲近,文化同源,更有必要结成“大考古”联盟。
考古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时代的考古学需要从“大考古学”的角度进行大格局、大视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三地考古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合作渠道尚未全面打通,多学科合作和跨区域资源整合相对有限课题研究统筹规划不足,燕文化考古理论体系建设缺失如今,有了“大考古”联盟搭建平台、整合力量,考古研究不再受地域束缚,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例如,北京六里河遗址附近的大石河沿岸,进入河北的朱马河流域,京冀流域联合考古调查已提上日程。 通过实战培训,各方可以全面梳理发掘资料,配合编写调查报告,更有利于促进考古研究向纵向深入发展。
构建京津冀考古协同发展新格局,重点是融合、协调、扎根、资源共享。 厘清顶层设计只是第一步,理顺机制后,协同局面才有更深拓展的可能。 在技术手段上,北京市高校院所众多,科研力量雄厚,考古仪器设备精良,未来可进一步向天津、河北开放在人才培养方面,三地可依托几大考古遗址建立实践学习和习基地,共同培养多层次考古人才在成果利用方面,京津冀三地可联合策划展览,开设燕文化博物馆,联合开展公共考古活动,讲好燕文化的原创故事。 此外,还可以强化考古遗址集群效应,将六里河等考古基地打造成为集科研、展示、文物保护于一体的国际考古工作站。 在多机构专业团队、多学科联合攻关、“科技+考古”深入田野的支撑下,看不见的边界将不复存在,京津冀地区整体考古研究水平无疑将产生质的飞跃。
密不可分的地理关系塑造了京津冀的文化根源,燕昭文明的历史传承孕育了京津冀的文化底蕴,是三地协同发展的力量源泉。 我们期待优化配置更多协同资源,加快流通,助推更多“1+1+1 3”协同成果。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以通过邮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电子邮件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