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名6岁女孩在舞蹈课上练习习下背部动作时受伤,被诊断为脊髓损伤,无骨折脱臼和截瘫。 这不是第一个报道的“瘫痪”例子。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骨科附属郭晓东团队公布的数据,从2024年到2024年,中国有1000多名儿童因习舞蹈中不正确的下背部动作而瘫痪。
悲剧的背后,是父母的焦虑。 “如果你有艺术专长,你可以得到加分”和“没有天赋很难找到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爸妈除了“成绩焦虑”,还感染了“天赋焦虑症”。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天赋,早早送孩子去参加各种美术培训班,并要求孩子在学习美术习时要注重结果——学钢琴考考,画画参加比赛,跳舞得奖,一旦没有成绩,就觉得孩子学得白费了。
功利主义艺术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舞蹈教育的规律,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才适合跪下,十岁左右才适合练站下,但是现在进入各种舞蹈培训机构,到处都能看到三四岁就开始练习、下腰的孩子。 孩子太小了,骨骼和肌肉还没有完全发育,提前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在专业的舞蹈学校里,很少听说因舞蹈练习而截瘫,但在校外的舞蹈培训机构,“腰瘫”时有发生,因为家长和机构为了早早产生“成果”,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规律,让孩子承受了太多难以承受的负担。
功利主义的美术教育也会扼杀孩子的艺术潜能和审美情趣,甚至让一些孩子“学一门手艺,讨厌一门艺术”。 如果以功利为目的进行艺术教育,就不可避免地要让孩子去参加比赛、考试、获奖。 不管是比赛还是考试,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达标者好,达标者差。 一旦被框定在某个“标准”中,孩子就会循规蹈矩,按照“标准”进行训练,他们的艺术潜能很可能被压制,创造力也难以发挥出来。
在北京仁艺招聘面试中,冯元政院长发现,很多男生的肢体展示都是蒙古族的“筷子舞”,而这些“筷子舞”是四年前大学考上时学生教给他们的。 这些已经上了四年大学的学生,并没有形成多少自己的新事物。 虽然他们从功利主义的艺术教育中获得了短期的好处,比如参加考试、获奖、升学入读,但是他们并没有跳出功利主义艺术教育设定的框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所以他们很难登上北京人艺的舞台, 他们注定要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随着艺术教育的日益普及,以功利为目的进行艺术教育越来越不可行、没有必要。 例如,中国有4000多万儿童正在学习习钢琴,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当弹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时,会弹钢琴就不算是艺术专长了,孩子很难通过学习钢琴在教育和就业上占有优势。
审美问题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对艺术的理解是审美的理解,艺术的创作是审美的创造,对艺术的欣赏是审美的欣赏。 可以说,美学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属性。 因此,艺术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艺术教育的发展要回归美育的初衷,即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们认识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进而使人拥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品质。
要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的初衷,我们不能在艺术教育中只传授艺术技能。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一门手艺,它是艺术家所经历的感情的传达。 “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学,而是一种灵活的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 在艺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艺术情感的塑造、学生内在艺术素养的培养和丰富。 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因为艺术的生动表现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来支撑。 有些艺人虽然擅长唱歌跳舞,但经常拿张冠、李黛开玩笑,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也给年轻人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这是缺乏文化素养的结果。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 美育不仅仅是认识和感受美,更是发现和创造美。 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的初衷,就要聚焦创意这个核心,让孩子通过艺术学习创作的方法,感受创作的乐趣,让孩子忍受创作的艰辛,获得创作的快乐。 这种创作不仅包括艺术创作,还包括科学创作。 实际上,许多科学巨人的创造力的产生都是由艺术滋养的。 小提琴演奏技艺精湛的袁隆平曾说:“除了科研,我最喜欢的就是**。 热爱拉小提琴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这样总结科学研究和小提琴:“*与物理研究的起源不同,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追求未知的表达。 “艺术和科学总是这样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相遇。 因此,艺术教育也要与科技教育互动,培养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艺术是慢艺术,艺术教育是“慢教育”,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就是积聚步数千里、汇成江河的过程。 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记住,在进行美术教育时,不应该能一蹴而就,焦虑是没有用的。
作者:王静怡,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