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起,“传承会变——谭华林国画创作群展”在湖北省美术学院展出。 作为湖北省美术学院“湖北组团”系列研究展的第六个,本次展览立足于湖北省美术学院自2024年成立以来58年的发展历程,聚焦中国几代画家风格蜕变和语言变迁的创作演变轨迹, 以及它们之间的持续关系,并试图勾勒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乃至全国中国绘画创作的演变。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多达45位,从“湖北三老”中的王霞洲、张振铎,到90后出身的青年艺术家,包括湖北省美术学院的四位院长,以及湖北省美术学院到全国各地的艺术家, 年龄跨度近100岁。
展出的100多件作品,既有湖北三老、青川画社代表的代表作,也有新生代青年艺术家的最新表现。
谭华林是湖北艺术创作的核心
“湖北组”系列研究展览是湖北省美术学院常设学术展览,自2024年起连续举办。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方志玲介绍,举办本次展览的机会是,2024年是湖北美术学院建校60周年。 在建院50周年之际,湖北省美术学院推出系列学术展览,系统梳理谭华林创作团队的实力和作品。 这十年来,谭华林周围发生了不少变化,新一轮的梳理也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
武昌檀花林作为艺术家群体的栖息地,是湖北省美术学院的所在地,也是几代湖北著名艺术家创作和生活的聚集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大批著名艺术家陆续来到这里工作。 有的驻留,有的离开,同样,他们都成长为湖北乃至全国艺术界创作氛围的中坚力量。 即使离开这里,他们的创作理念也随着他们不懈的艺术探索而绽放。 其中,谭华林的国画创作团有近百人。
根据参展艺术家名单,学术总监张晓玲根据创作年龄和生理年龄,将45位参展艺术家分为五代
第一代:王霞洲、张振铎、唐文轩、魏洋、周少华、邵胜朗、廖连贵、冯劲松、聂聂胤;
第二代:陈丽妍、刘文展、魏江琼、方龙昌、吴良发、石江澄;
第三代:卢绍福、张军、钟如谦、魏锦绣、雷志雄、彭志刚、董吉宁、郑强、彭太武、王岩、刘学志、徐晓华、丁竹军;
**:罗斌、何波、周世峰、罗颖、沈伟、谢晓红;
第五代:郝世明、陈雪良、**雷伟、刘秀林、尤洪琼、高培瑜、叶聪、何习、欧阳新耀、王天宇。
据方志玲介绍,展览原本打算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主题,但后来根据艺术家的年龄和加入谭华林创作组的时间顺序进行调整,再根据作品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分为四个展厅。 其中,第一展厅展出的是第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是湖北省三老、清川画社的代表,其中就包括湖北省美术学院的四位院长第二、三展厅展出了第二代、第三代、第一代的创作力量,他们是湖北中国画创作的中坚力量第四展厅由湖北省美术学院副院长谢晓红领衔,展出学院在职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近年来加入湖北美术学院的多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跨越一个世纪的中国画创作变化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好的艺术家善于表达时代,表达一个时代的独特精神,以及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视觉特征。 “一方面,老一辈艺术家积极融合西方的现代表现形式、现代构图和图式另一方面,面对传统,追求更传统的笔墨技艺。
本次展览以王霞洲、张振铎在《湖北三位老人》中的作品拉开序幕。 2024年,湖北美术学院撤销后,湖北省美术学院成立,王霞洲、张振铎作为老一辈权威,成为谭华林中国画创作团体最早的成员。 他们接受过现代中国画的教育,同时又具有西方的视野,这在民族花鸟画界是独树一帜的。 在他们身后,唐文轩、周少华、冯劲松、邵胜朗、聂聂腅等人各有特长。
唐文轩是湖北第一位用水墨表现写实人物的艺术家,在全国声名鹊起,80年代后重返花鸟画创作。 他将传统水墨画、写实手法和传统文人气息相结合,创作出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周少华是湖北省美术学院复校后的首任院长,他大力支持和推动湖北新浪潮艺术的发展,同时在创作中寻求创新和变革,突破传统图式,将中国传统笔墨的意义与西方的现代形式相融合作为清川画社的核心人物之一,冯劲松的荷花不再用传统手法精心勾勒轮廓,而是用几块大色块代替,色彩与水墨的碰撞凸显了现代构图的感觉。 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现代人的情感,展现大胆和宽广的胸怀,开放的结构,将传统技法与现代视野相结合,成为他们的共同点。
左边是陈立彦的作品《新仓》,右边是廖连贵的作品《我们的医生好好喊叫》。
从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劳动人民肖像、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题材以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主。 谭华林的国画创作小组,诞生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 其中,廖连贵创作的《我们的医生好好喊叫》描绘了赤脚医生响应号召的瞬间,形象朴实,身躯健壮,代表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人民的典型精神风貌陈立彦于2024年创作的《新仓》巧妙地将喜庆的气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特征结合起来,感情真实自然,这部作品被制作成版画,在当时广为流传。
二、三展厅展出的作品涵盖山水、人物、花鸟,是谭华林中国画创作群的中坚力量。 在人物画上,魏江琼在《惠安姑娘》中突出了惠安的魅力和力量,刘文战在《山人》中刻画了山民的朴实与真诚。在山水画方面,石江澄确立了长江作为自己山水画创作的源头,在长江题材的创作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张军以画武当云阳山闻名,将传统山水与主旋律创作融为一体在花鸟画的创作上,罗颖的作品虽然以“天香”命名,但与传统印象中的“国色天香”却大相径庭。 作品采用国画中很少使用的绿与红、绿的结合,色彩对比强烈,用传统艺术表现现代人在城市喧嚣中的情怀。
除了全职画家,在谭华林的国画创作群中,还有很多“半途而废”的艺术家。 出身于当代艺术批评背景的沈伟,2024年后转向花鸟画。 因为他有很好的传统修养,所以书法、篆刻、鉴赏都非常精通。 他深刻理解古典文人花鸟画的精髓,结合现代水墨画的视觉特点,将花鸟的自然风情融入笔墨的趣味之中,在形式和精神上展现花鸟的美与趣味。
在展览中,您还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学习的起源。 陈立妍与儿子陈学良共同创作的作品《东坡药膳美福》在第四展厅展出。 这幅作品原本是陈立妍的个人作品,今年元旦期间因新冠去世而未完成,最后由儿子陈学良补充,从构图到题材再到技法,都是中国画的传统表现形式。 在这幅作品旁边,陈学良的《最橙黄橙绿的时间》用中国画的语言和手法描写了一幅极具当代感的场景,展现了最火爆的助农直播。
谭华林的中国画创作群的青春力量也令人瞩目。 近年来,湖北省美术学院引进了一批青年艺术家。 留守儿童、乡村建设、当代田园等各种题材,都出现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 他们似乎也对主旋律的把握和大主题的创作感到自在。 96年出生的王天宇是本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带来了两幅大型公笔人物画。 大场景中的细节尤为可圈可点,包括图案的非常细致的表达,以及局部色彩的质感。
本次展览从王霞洲的作品开始,到王天宇的作品结束,精心梳理了中国画从湖北省美术学院成立至今的创作历程。 参展艺术家中,年龄最大的出生于2024年,最小的出生于2024年,中间有几代人,他们身上所反映的品味变化与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密切相关。
展览开幕前,雅昌艺术网采访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方志玲,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展览主题和谭华林中国画团,以及这个团对中国画发展有什么启示。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方志玲。
[对话]。
雅昌艺术网:谭华林的国画创作群是什么样的群体?您能告诉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和发展吗?
方志玲:湖北省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都离不开谭华林。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里是湖北艺术创作最集中的地方。 多年来,艺术院校、艺术院校、艺术院校在这里分化融合,但始终是湖北艺术创作和教学的核心场所。 这一点一直没有改变,直到湖北美术学院主体搬迁到藏龙岛校区。
这些年来,谭华林汇集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有的一直坚守,有的从这里走到全国各地,但他们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所以,算上群,像魏江琼、郑强等人,只要在谭华林留下痕迹和作品,都是谭华林中国画创作团的成员。
雅昌艺术网:本次展览的主题是“传承与变革”,如何理解?
方志玲:自从老绅士王霞洲开始学习绘画,开始探索中西合璧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湖北的艺术家们对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以及艺术风格和时尚的变化,一直有着非常敏锐的呼应。 湖北省美术学院不仅强调主流文化的艺术性,而且重视传统文化的当代性。 从展览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有自己的艺术探索,但总的来说,他是围绕着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来做的。
因此,“成流会变”的核心观点,就是时刻关注主流文化的艺术性和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同时时刻关注笔墨随时代、艺术随时代的变化。 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一定与中国艺术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雅昌艺术网:展览的名称是“变化”,在您看来,展览在谭华林中国画的创作群中呈现了哪些变化?
方志玲:纵观整个展览,这群艺术家不仅有不同年代的艺术家,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时代也进行了新的探索。
王霞洲和张振铎属于一代人,“湖北三老”主要体现了传统绘画与西方视野的结合,以及进入新中国后现实主义绘画的结合。 从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以现实主义新水墨人物画为主导的“徐江体系”成为新中国中国画的主流,唐文轩、陈丽妍、廖连贵是其杰出代表。 改革开放后,艺术家们不再受政治干扰,更加注重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湖北清川画社、申舍的艺术家们力求用新的语言表达新时代的生活,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在艺术中的传承和吸收, 同时在语言形式上受到西方现代绘画的启发。
新浪潮艺术传播的85年代谭华林的中国画创作群以开放的心态,在关注新思潮、新艺术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反思了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在创作中也体现了多元共存、相互促进的新特征,不仅要扎根于人民,弘扬主旋律价值观, 同时也要用创新的绘画语言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也要关注传统语言的创新改造。从这些可以看出,艺术家对湖北省美术学院的感受不时变化,以及每届比赛的多元化艺术探索。
年轻的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艺术家与活跃于80年代的艺术家不同,他们往往没有80年代的“现代焦虑”,普遍更注重绘画语言的技巧,尤其是巩壁画的严谨能力。 与前辈相比,这些年轻艺术家显得更加轻松,更注重绘画本体论语言的纯粹性。
雅昌艺术网:本次展览对中国画有何思考?谭华林的中国画创作小组对当下的中国画创作有什么启示?
方志玲:从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谭华林中国画创作群体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和演变,也可以反映出新中国几代中国画家不断的艺术转型,以及他们面临的不同社会和学术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谭华林对中国画创作群体的探索一直紧跟中国发展的潮流,艺术观和作品的变化,展现了艺术家们广阔的视野、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守和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坚守。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画该如何传承潮流,创造新的光彩,这是摆在中国年轻画家面前的新课题,也是“传承潮流”展览应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