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们即将进入2024年。 2024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如何?2024年会出现哪些趋势?近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科技金融将从中筛选出今年频频提及的“中国银行业”相关内容,包括宏观政策、银行经营、“普惠金融”和“房地产市场”,以及中国银行业2024年和即将到来的2024年。
宏观经济呈现复苏增长态势,银行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1-10月,经济“三驾马车”呈现稳中有发展态势。 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1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时,银行业瞄准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绿色高新技术等热点领域,努力提供信贷,确保投资在经济复苏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家54万亿元,同比增长69%,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居民衣食住行各类消费场景深耕业务空间,大力推动消费复苏。 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432万亿元,同比增长003%,银行业多措并举,为进出口提供优质金融支持,确保外贸稳定和质量。
展望2024年,经济运行总体继续稳中,银行业将继续为经济质量的有效提升和数量的合理增长贡献力量。
图1 - 全国投资、消费和**同比增长。
财政货币政策应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为银行业提供适应市场融资需求的适宜环境
2024年,中国将实施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经济持续复苏。 银行业在有效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的同时,巩固了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企业、数字技术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10月末,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存量同比增加。 3%)。
展望2024年,宏观政策调控将进一步优化,政策“组合拳”将更加注重精准和实效,引导银行业满足各方合理融资需求,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图2 - 社会融资和人民币贷款的规模和增长率。
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资产负债规模稳步提升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为348家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负债合计 3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稳步扩张将持续,年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1%左右。
受债券发行提速影响,同期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有所下降,截至2024年10月末,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62%30%,下降 019个百分点,但它仍然是持续推动银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展望2024年,银行业将继续发挥消费的基础性和投资的中坚作用,规模增速与经济复苏步伐保持一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增速有望全年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
实体经济利好,银行业盈利稳定
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波浪式发展和曲折进展,银行业加大了资本保护力度。 2024年以来,银行业净息差随着LPR的下降而持续收窄,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下降 021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6%;平均资本回报率为945%,同比增长013个百分点。 除净息差收窄外,非利息收入增长乏力,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为2062%,比上一季度下降1.22个百分点。 2024年,考虑到息差收窄、非息业务发展,全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回落至2%以下。
展望2024年,在经济增长目标下,预计各项政策将灵活适度,形成合力,为银行存贷款增长提供宏观基础,奠定行业盈利基石,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保持在3%左右。
在复苏中,风险得到严格控制,银行业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2024年,银行业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同时,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综合运用多种处置方式防范化解潜在不良风险,整体资产质量向好。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呈现“一涨一跌”特征。 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为322万亿元,同比增长780%;不良贷款率为161%,下降 005个百分点。 同时,银行业化解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近67万亿元,同比增长903%;拨备覆盖率为20789%,同比增加235个百分点。
从全年来看,随着实体经济稳步复苏和企业主体经营环境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持续改善,不良贷款率有望进一步下降。 **金融工作会议高度重视化解国内金融风险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速有望进一步放缓,不良贷款率指标有望延续下降趋势。
资本充足率良好,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数保持稳定,资本充足率为1477%,微降032个百分点,上升0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0%,下降 03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36%,下降 028个百分点。
从全年来看,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趋稳,出现内生融资积极迹象信贷配置规模持续快速提升,风险加权资产规模提升,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保持稳定。
2024年经济复苏继续夯实商业银行盈利基础,“以量补价”的整体逻辑依然存在,商业银行内生资本补给有一定保障在股东增资、发行永续债、定向发行地方**专项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外生资本补充将进一步巩固整体资本充足率将稳步上升。
该表显示了2023-2024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指标**。
普惠金融:面对挑战,我们仍然需要关注它
自2024年《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出台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在可及性和便利性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但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需要集中力量。
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普惠金融逐渐呈现出一定的风险态势。 据原银保监会不定期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初以来,即使面对疫情挑战,我国普惠金融不良贷款率也逐年下降:2024年4月,全国普惠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4476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218%,仅为 0约5个百分点。 但普惠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制度风险仍值得关注。
一是小微企业经营仍面临挑战,潜在风险压力依然存在。 2024年,在按照富裕程度、人口规模、城市等级等标准评选出的40个代表性城市中,常住人口为4人27亿,占中国总人口的30%;其中,企业总数为2821家6万,取消总数194万,取消比例69%。从小微企业取消情况来看,2024年,重点40个城市中,有69家小企业被取消50,000户,取消率为51%;微型企业核销数量为111家40,000户,取消率为108%;注销的小微企业数量占全部注销企业的93%。
其次,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风险敞口。 2024年以来,国内普惠小微企业贷款连续5年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超过20%。 短时间内相对较高的增速,扩大了普惠金融类贷款不良率计算的分母,近几年新增贷款暴露的时间不够。 此外,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缓了部分风险敞口。
三是普惠金融制度风险分化明显,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突出。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第四季度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全国34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中,农村金融机构314家,占90家8%;近 83%的农村金融机构被归类为高风险金融机构。
图3 -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包容性信贷贡献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银行研究院。
针对普惠金融的现状,建议未来政策取向:
首先,我们需要使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正常、可持续和有活力。 将再贷款、再贴现、差异化准备金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政策工具常态化,形成行业发展的稳定预期。 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普惠金融发展规模和质量等变化,动态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和结构,引导业务覆盖面扩大。 可考虑进一步设计第三期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按基准等级下调25%,进一步鼓励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 财政政策注重将政策信号转化为长期信号,金融机构可分阶段实施小额贷款和涉农贷款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效率,强化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励补贴政策。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实施政策。 鼓励大中型银行持续扩大普惠金融业务规模,发挥“主力军”作用,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在充分考虑普惠金融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行市场化定价,满足普惠群体对“简称、 小额、频繁和紧急“的信贷资金。推动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化解普惠金融相关风险,推动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坚持地方定位,重点扶持农小企业,完善专业普惠金融运行机制,完善服务方式;坚持早发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加强风险监测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多渠道补充资本。 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大普惠投资,鼓励保险机构扩大涉农保险覆盖面,降低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保费水平;鼓励机构发行小微金融债券,扩大小微信贷资金。
三是要破除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制约。 鼓励欠发达和农村地区发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产业,持续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普及应用,引导移动支付便民项目下沉农村。 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制度顶层设计,依法依规健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对接机制及相关标准,保障数据安全。 加强相关教育,着力弥合居民在这些领域的“知识鸿沟”,提高掌握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四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降低风险成本。 结合农村治理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畅通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组织参与信用环境建设渠道。 建立健全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在严格遵守信用信息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实现跨部门信用信息共享。 更好发挥地方征信平台作用,扩大区域金融机构和普惠金融重点群体信息服务覆盖面。
房地产市场:住房租赁金融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住房租赁利好政策的不断发布,住房租赁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同时,住房租赁金融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住房租赁金融业务模式的不断拓展,规模的不断提升,可以成为银行业下一个万亿级的新增长点。
对此,对金融机构发展房屋租赁金融业务有几点建议:
一是高度重视和抓住发展机遇期。 随着各类住房租赁政策的不断实施,住房租赁市场将迎来抢占市场、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竞争、优胜劣汰的赛马阶段。 在市场开发的早期阶段,最需要资金支持。 此时,金融机构可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在租赁住房投资、开发、运营、管理等阶段的相应资金需求,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服务有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二是深化调研,找准市场切入点。 重点是人口净流入。
一二线城市和产业集中的产业园区将重点探索与集中式长租房相关的金融需求。 全面跟踪各级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建设情况,及时掌握各产业园区、开发区配套人才公寓需求,密切关注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建或改建员工公寓等住房租赁项目,跟进住房租赁龙头企业规划发展情况。 依法支持工业厂房、商业写字楼、城中村改造为长租房,重点扶持独立法人经营、业务边界明确、具备专业房地产投资管理能力的自有产权住房租赁企业。 借助金融的力量,推动住房租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长租住房的供应能力和运营水平。
三是发挥专业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设立母婴**或向专业住房租赁企业提供贷款等方式,收购房地产企业的住房存量项目,增加住房租赁市场供给。 加快创新住房租赁投资、信贷和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住房租赁相关开发建设公司贷款、租赁住房团购房贷款等企业金融业务,拓展金融债券承销、住房租赁相关房地产投资信托等投行资产管理业务。 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适时推出个人住房租赁客户消费贷款,通过一次性支付租金,帮助租户享受租金优惠,稳定租赁期限。
四是加强风险管理,防范潜在风险。 加强对借款人、项目属性的合规审查和商业可持续性评估,严格贷后管理,加强对贷款用途真实性的调查和跟踪,有效防范挪用和套现风险,确保资金用于住房租赁建设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