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短剧成为影视市场的一匹黑马。
令人惊喜的,不仅有《8天收入过亿》等真假商业传说,还有这类微短剧的主力,无非是“重生复仇”、“豪宅恩怨”、“霸道甜宠”、“先婚后恋”等老生常谈的血腥故事。
内容的粗犷、收视率的热情、鲜明的对比,似乎再次印证了:当代人碎片化的娱乐需求旺盛,他们更愿意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获得感官上的提神和心理愉悦。
然而,沉迷于这些“工业糖精”和“数字泡菜”会带来什么影响?仔细想想,恐怕都笑不出来了。
1)今天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阅读新闻、乘坐特快列车、接收快递,甚至在身心愉悦、追求触手可及的人时,立即获得理想的幸福感。“善解人意”的手机充分迎合了用户的需求,不断喂出“快乐快餐”。
读书不用一字一句,有人帮你“1分钟拿到一个知识点”“5分钟读完一本书”;看剧,你不必把一集压下来,有人会帮你混合高光台词和高光时刻;在网络上,不断跳跃的超链接仿佛打开了万花筒,你可以选择星花边、父母的短篇、少儿游戏。
微短剧的出现和流行就是这一趋势的产物。 “3分钟离婚美满婚姻,4分钟搞得霸道总统,5分钟办婚礼”,双速剧情在开头,从头到尾都达到了高潮。
心理学上有一种“瓜子效应”:当你捡起第一粒瓜子时,你会不自觉地捡起第二颗、第三颗瓜子,当你回过神来时,它已经是一堆瓜子壳了。 即时满足可以使人迅速产生多巴胺,从而带来“顶级”的快感,为了继续这种快感,无法停止强烈的刺激。
以上都是本质上的“开心瓜子”,让人瞬间满足,势不可挡。 集它于一身的手机,竟然变成了如此强大的磁铁,让大家在不断的手指滑动中低下了“高贵的头”,变成了“屏幕奴隶”。
2)王晓波在《思考的乐趣》中说,“知识虽然能带来快乐,但如果被压缩成药丸倒进去,乐趣就会丧失。 ”
强烈刺激带来的快乐是直接的、猛烈的,但也省去了探索的过程,使人难以体验到剥开坚硬的外壳、收获思想内核的漫长快感。 吃多了这样的“快餐”,难免会让人患上某种“时代病”:
耐力下降。 习到“**三秒”开场屏幕暴击,旁白变得枯燥,思考回味变得累,很多人不再有耐心去阅读草蛇灰线的伏笔和环环相扣的逻辑。 即使在一些复杂和有争议的事情上,我也不想完全理解和审慎地验证它们,但我不想一目了然,一知半解。
注意力不集中。 根据《2024年全国注意力洞察报告》,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间从2024年的12秒下降到8秒。 一个人每天至少面对屏幕 150 次,平均 6 次每 5 分钟看一次手机。 当时间不断被切割时,很多人的注意力“不如金鱼”。
缺乏表现力。 日常交流表情符号和流行的表情包很容易获得,但当涉及到逻辑严谨、文字表达优美的那一刻,就很难说话了。 更可怕的是,一大批“失语症患者”曾经“会说英语、背古诗词、解方程”。 肚子里墨水的普遍消失,使得“能够写作已成为少数**和作家的特权”。 ”
少留,你就稳固,专精,就强。 在所有这些疾病的交织作用下,很多人陷入了一种“盲目”的冲动——往往真正的意义还没有在脑海中建构,手指已经不知不觉地滑动,眼睛匆匆忙忙地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最后,我似乎看了很多,但知之甚少,更没有沉淀思想的成长。
3)人类以“驯化”智能设备为荣,但事实证明,技术也在“反向驯化”人类。
纵观传播发展史,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据与网络”,每一种媒体技术的成长和成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社会观念、行为习产生影响,进而引发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
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设备遵循着普遍性,但也表现出一种特殊性——它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无处不在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这极大地助长了人类的惰性,使得人们不愿意轻易使用自己的主动性,而更愿意转向技术。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原始的本能逐渐消失。
根据一项研究,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比普通人大,因为他们花了四年时间记住城市的每一条街道,他们需要记住的路线比普通人多得多。 但是,一旦驾驶员习盲目地遵循卫星导航系统的指令,大脑就很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刺激。
这个案例与科学家在“神经可塑性”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人类神经是可塑的。 当我们大量使用一种媒介,沉溺于一种文化现象时,我们就会被它“反向驯化”。 一旦脱离了这种媒体技术的支持,隐藏本能的人就会感到不知所措。 同时,这些人已经拥有了完全不同的大脑,媒介的特征成为他们思想的模板。
另一方面,人们在碎片化的信息中狂欢,沉溺于肤浅的享乐中,这种消费偏好不断加剧内容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盲目迎合用户对碎片化内容的偏好,挤压优质内容的生产空间,使媒体传播的内容成为“娱乐的附庸”;这种思维方式不断造就了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乌合之众,遇到事情时只跟着情绪而不跟着真相走,在搅动**场变成瘴气后,冲向下一个狂欢派对寻找下一个目标。
4)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城市中的无产阶级一样,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创造一个新的阶级,即“无用阶级”。《未来简史》一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在一次演讲中直言不讳。
无独有偶,大前健一在《低智商社会》中提到,日本新生代正在逐渐进入“低智商社会”。 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幼稚,他们没有考虑各种......谣言,他们过得去,他们没有斗志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的技术和生理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步的,但这一定律在今天似乎已经失灵了。 在交通建设的世界里,人类智能正在抛弃自身的系统性思维,转而沉溺于和满足碎片化,依靠独立、理性、深入的思考来构建一种濒临衰落的社会文化然而,在强大的算力支持下,人工智能利用海量碎片化语料库训练复杂的深度思维,构建模仿人类的人工神经网络。
从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AlphaGo”,到现在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人工智能每隔几年就会给世界带来惊喜。 更重要的是,ChatGPT独立成长的能力充分证明了结构复杂度高、参数量大的大模型可以实现深度学习习。
一些科学家甚至开始开发情感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培养信任关系,甚至给出了到2024年真正具有情感意识的机器人出现的精确时间表。
正如观察家所说,“人造生命和自然生命之间正在发生两种趋势:人造物的行为越来越像生物,而生物变得越来越工程化。 “难道不值得担心和警惕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走上相反的道路吗?
5)帕斯卡指出,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我们的思想。
人星璀璨时绽放的灵感、热情和想象力,是属于人类的人类思维特征,也是人工智能最难获得的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思想的产物,证明了人类的伟大,我们不能聪明,只能被聪明误会。
一位科幻作家说:“除非我们自己放弃,否则任何物种都无法摧毁我们的精神世界。 这句话可以作为对人类在科技世界中不断反省和自我激励的警示。 保护人类学习、习和创新的宝贵能力,就是拯救人类本身。
虽然这一代人无法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慢过去”时代,但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对冲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这种克服心灵惰性、抵抗外界的能力,是人类的力量。
我经常从跳跃的、零碎的、闪闪发光的数字世界中探出头来,去读一本好书,写一篇文章,欣赏一部电影,以此来恢复自己退化的思维能力。 这也许是在数字空间中最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 北京**客户评论员:崔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