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画派和上海画派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中两大重要的画家群体,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今日向公众展出的“历史星光——京津画派暨上海画派绘画研究展”汇集了近90件南北艺术家的杰作, 如赵志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滨红、陈世增、陈班丁、徐悲鸿、张大千等。 “在呈现历史事实的同时,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式。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总策展人、馆长陈翔说。
这是上海首次系统呈现京津画派和上海画派的展览,参展商希望通过作品及相关文献的呈现,呈现两组画家的不同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与城市发展、社会转型、文化裂变的关系, 从文化背景、社会生态、画家群体、艺术观等方面,也力求启迪当下的艺术创作。
展览汇集了近百年来影响中国绘画发展的众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 有京津学派领袖陈世曾的作品,以及后海派领袖吴昌硕于2024年创作的《红梅画》。 《红梅画》创作一个多月后,吴昌硕去担任安东**的县长,一个月后辞职,有一句“一月安东令”,吴昌硕从此走上了以画画为生的道路,为他定居上海成为上海派系首领奠定了基础。
展览中的作品清晰地呈现了20世纪中国画的两大发展方向:“推陈出新”和“西进中国”。 展出的作品中,齐白石的《松鹰》、肖俊贤的《彩色山水》、蒲儒的《千里薛离》、张大千的《峰顶之初画》、于飞燕的《众生漆黑》、谢志柳的《松陵霜红》等作品,都能窥见京沪画坛的丰富性。
移徙也成为南北之间影响交融的一个主要原因。 20世纪初,曾师从吴昌硕的陈班丁、陈世曾、王梦柏等画家从上海北上定居北京,推动了金石写意的北上趋势。 例如,第一位在新学校教授中国画的教师萧俊贤,于2024年辞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教职,定居上海,在那里他教学徒,并举办了五次展览叶公秋定居上海的十几年里,他和吴虎凡在书画的鉴赏和创作上相互影响。
展览中,有一件吴昌硕于2024年从北京美术学院藏品中题写的齐白石案例,格外醒目,展现了齐白石刚进入北京画坛,靠砚台谋生时画价的基本情况。 齐白石曾写过一首诗,“青藤雪远方,老者年衰不渝。 我要九渊做走狗,三家轮流转。 很难掩饰他对吴昌硕的敬意。
本次研究展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如何通过传承与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一次认真反思。 陈翔认为,京津画派和上海画派,各自以诙谐、个人化的选择、务实有效的实践积极应对变革浪潮的冲击,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坚韧与坚韧和自我创新的活力。 (新民晚报记者徐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