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4年就要结束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寿险市场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既有不堪不忍,也有心连心。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方向。 虽然8月以来寿险公司保费增速有所放缓,但降息预定和银保渠道“报银合一”的实施有所放缓,但最新披露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寿险公司保费总体保持正增长态势, 新业务价值也稳步提升。
作为寿险行业发展的主要渠道,传统的个人保险渠道“众筹”已不再适合新的业务需求。
寿险公司资本补给也吹起了新风,泰康人寿、太平洋人寿、ABC人寿、人保健康、太平人寿等永续债发行方案相继获批。
在健康保险产品方面,税收优惠的健康保险迎来了利好政策,部分短期健康保险产品迎来了严格的监管和彻底调查,但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惠民保险,至今仍未明确下一步方向。
在养老保险领域,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今年实施了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管理办法,五年税延养老保险落下帷幕。
一方面,严格的监管形势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也在“松动”寿险公司,为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发展释放空间。 展望2024年,新增寿险业务价值有望持续增长,随着资本市场走出低迷期,寿险资产端收益有望提升,储蓄型保险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仍将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有利于保费稳步增长。
保费增速喜忧参半,新业务有较大改善
在预期定息调整及居民储蓄保险需求上升的背景下,今年寿险业务保费收入周期性波动,但整体增长良好。
从五大上市保险公司最新保费数据来看,今年前11个月,中国人保人寿、平安人寿、太宝人寿、华人寿、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原始保费收入97267亿元,433949亿元,223977亿元、6146亿元、159738亿元,同比增长9%。
今年以来,银行净息差承压,尤其是银行理财净值转型以来,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几乎被撤出。 此外,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因此即使将预定利率降至3%,储蓄保险产品仍将具有市场竞争力。
瑞士再保险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保费年均增长率预计为22%,高于过去五年(2018-2022 年)的 1 个。平均 6%。 全球储蓄保费预计将增加17万亿美元至4万亿美元。 因此,未来十年人寿保险业的增长将显着增加。
在新保单增长的带动下,寿险公司新业务的价值也在逐步提升。 近两年,随着寿险进入深度转型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陆续下滑,一度引发市场担忧。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复苏,保险公司开始收获转型成果,为新业务价值回归正增长创造了条件。 中证建投研报显示,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平安、中国太保新增业务额同比分别增长8%。
中国太保人寿保险总经理蔡强在太保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坦言,中国太保于去年1月1日开始推进长航转型,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司连续四个季度保持新的业务价值增长,转型成效初见成效。
中国平安原联席CEO陈新颖表示,受宏观层面因素影响,以及平安自身“4(渠道)+3(产品)”寿险改革的影响,新业务价值大幅提升。
《中证建设投资研究报告》认为,展望2024年,新增寿险业务价值有望持续增长,利好政策有望助推宏观经济持续复苏,资产端投资收益有望回升。
全渠道“报银一体化”,全行业精英战士
变革需要勇于突破,监管“刀”将日益高的手续费投向今年银保渠道。
为整顿保险公司费用管理相对粗放的局面,监管加快实施银保渠道“报银一体化”。 从8月份的法规出台,到9月份机构实施整改,再到10月份加大查处力度,可以说监管给市场主体的“观望期”并不长。
随着“报银合一”新政策的严格执行,银保渠道的“冻结期”也即将到来。 据业内交流数据显示,10月份银保渠道新增支付的单项保费仅为43亿元,同比下降76%。 10月20日,监管机构还在2024年第三季度银行保险业数据信息发布会上透露,初步预估为银保渠道佣金率较此前平均水平下降约30%。
银行保险渠道成本高,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是虚假保险、虚假收费、虚假退保等问题的根源,也是滋生“一流黑产业”、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土壤。
整顿银保通道高额手续费是监管部门降低行业债务成本的重点之一,核心目的是防范风险。 此外,除了银保渠道外,接下来的个人保险和代理渠道也将实施“报银一体化”政策。
事实上,以上一系列行动都在发出一个信号:传统依靠利差和收费做规模化盈利的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只有加速变革才能站稳脚跟。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保险公司摒弃了人力等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了最优成长、最优培养的精英路线。 从规模上看,从2024年开始,上市寿险公司开始大力清理人。 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下降速度,改写了曾经“百万营销大军”的历史。 团队规模缩小,但产能增加,是各大保险公司对一流团队“量质提升”的共识。
在五大上市保险公司的第三季度报告中,中国人寿和平安都提到了人均产能和个人保险人力数据。 据中国人寿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个人保险销售队伍为66万人,较6月减少1000人据平安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底,个人寿险销售数量为36万辆,较6月底减少3家7%。
虽然销售数量**在下降,但人均产能却在上升。 根据中国人寿第三季度报告,个人保险行业每月平均支付的第一年保费同比增长28%6%;根据中国平安第三季度报告,2024年前三季度人均新增业务价值同比增长94%4%。
不仅如此,在寿险营销体制改革、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老大哥”中国人寿亲自下台,中国人寿年丰保险**有限公司于年内正式亮相。 平安人寿发布全新品牌“平安MVP”,这是平安人寿继“You+”之后再次启动高精尖营销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也是平安人寿成立30年来首次以“平安”二字命名第一人的形象, 展示其雄心壮志和战略。
资本“补血”迫在眉睫,永续债券解饥解渴
自“C-ROSS II.阶段”实施以来,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明显下降,核心资本补充迫在眉睫。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24年底的220%大幅下降至126%。
股东增资是保险公司补充资本、提高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最直接的方式,今年已有多家寿险公司增资增持。 例如,近日,中信保诚人寿、三峡人寿发布增资计划,均由原股东参与增资,其中中信保诚人寿拟增资25亿元,三峡人寿拟增资5元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人寿保险的偿付能力一直“至关重要”。 三峡人寿2024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6%,最后两项综合风险评级结果均为D级,这已经是一家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
对于急需增资核心资本且大股东增资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来说,发行永续债也是一种选择。 虽然保险公司有多种资本补充工具可供选择,但只有优先股和永续债可以纳入核心二级资本,而资本补充债券和次级定期债券只能补充附属资本,而不能补充核心资本。
在保险公司永续债保单发布一年多后,今年9月,泰康人寿“破冰”了保险公司永续债的覆辙。 泰康人寿永续债获批上市后,多家寿险公司发行永续债也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太平洋人寿获批发行不超过200亿元的永续债,农银人寿获批发行不超过20亿元的永续债, 中国人保健康获批发行不超过25亿元的永续债,太平人寿获批发行不超过200亿元的永续债。
在资本市场疲软状态下,保险公司四季度业绩或将持续承压,依靠留利补足核心资本的内生补资方式不容乐观。 保险公司永续债的陆续获批,为外生资本补给开启了新的曙光,让保险公司在核心资本的压力下“喘口气”。
然而,永续债作为无固定期限的资本补充债券,存在一定的不可赎回风险,投资者需要慎重考虑其发行人的运作情况。 多份券商研究报告也指出,供需可能集中在头部保险公司。
医保迎重组,税收优惠大幅扩大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下,健康保险产品在迎来“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严格的监管规范。
今年,迎来重磅政策的健康保险产品是税收优惠的健康保险。 2024年7月6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使税收优惠健康保险在产品、参保人群、经营主体三个维度上得到充分优化拓展。
税收优惠健康保险产品的设计理念在推出时既先进又有限。 在推进方面,2024年,能够兼顾非社保费用保险和有病保保续保的医保产品寥寥无几,尤其是对于患病群体,“一分钱一分货”的医保产品就少之又少。然而,保险流程的复杂性、税收优惠金额的低额度以及众多的产品限制也导致了税收优惠的健康保险的极大局限性。
监管机构7月发布的上述《通知》明确了税收优惠健康保险的下一步发展。 从产品上看,可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范围将从固定形式的医疗保险扩大到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从被保险群体来看,从投保人本人或其配偶、子女或父母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从商业实体的角度来看,能够经营税收优惠健康保险的公司已经从列表系统转变为仅设置准入标准。
在税收优惠的医保产品获得监管“风雨露水”的同时,短期医保的“纠偏”也在持续。 某智慧保险获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近日发布通知,要求相关机构协助提供自2024年8月以来部分在售产品,包括针对某些疾病的专用药、靶向药物健康保险产品、包括部分牙科产品在内的有保险责任的健康保险产品, 以及与一些第三方合作的健康保险产品。申请内容应在11月28日中午前提交。
从通知内容来看,此次检查与去年8月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公司自查的“药品再保险”业务类似。 当时,调查的主要对象也是特殊药品保险,在这种形式下,保险公司沦为“卖药”的渠道,虽然可以让一部分患者受益,帮助一些药企增加销售额,让保险公司做规模化更快。
“药物替代”并不是保险公司单方面追求规模化的唯一工具,此前,市场上曾出现过“首月0元”、“魔方生意”等套路,都被监管部门拦下。
对于部分健康保险产品,监管机构坚持“该行动就行动”的原则,或者进一步支持或进一步规范。 不过,仍有一些健康险产品需要监管部门明确,拨清前进方向的“迷雾”,比如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城市定制化商业医疗保险(俗称“惠民保险”)。
惠民保险于2024年开始初具规模,2024年正式推广,凭借投保门槛低、保费低、保额高等优势,成为2024年的现象级爆款。 截至2024年底,已推出263款产品,覆盖29个省市,服务近3亿人。
然而,近年来,业内关于惠民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争议愈演愈烈,其中被保险健康人群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和理赔与服务的可及感,导致部分地区项目参保率低、续保率低等问题。 这导致惠民保险项目陷入“死亡螺旋”的困境。
我们将全力为养老保驾护航,激发银发经济
在老龄化社会逐渐加深的背景下,养老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银发经济”时代,监管已经开始“下棋”。
今年养老保险领域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对养老保险公司的监管做出更明确的规定。 12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作为首部养老保险公司监管新规,《办法》进一步明确养老保险公司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聚焦养老金主业,创新养老金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办法》在业务范围上将“健康保险”的表述改为“长期健康保险”,并明确了经营范围超出规定的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在三年内完成变更。 这意味着,未来养老保险公司将不再被允许销售短期健康保险,部分公司的业务范围、组织架构和产品结构也将进行调整。
当长寿与残疾相遇时,老年人承受的压力更大。 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缓解了不少家庭的压力。 然而,正是这种利国利民的保险,却经常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甚至在一些残疾等级评估环节出现偏差,这使得这种保障在到达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之前就发生了变化。
为此,为加强长期护理保险残疾等级评估管理,保障参保人合法权益,12月15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联合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残疾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对长期护理保险评估机构作出相关规定。 考核人员、考核标准、考核流程等,明确了职责界限,加强了监督管理,同时可以避免一些弄虚作假,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让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得以落实。
新竹高高在上,由老干部为支撑“,在养老保险有新布局的同时,一些在实践中被证明”过时“的养老保险”棋子“退出”棋盘“——比如五年延税养老保险试点正式结束, 将与个人养老金走上同一条轨道。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通知,整个桥接工作已在年内完成。
自去年个人养老金制度诞生以来,税延养老保险陷入了“崩溃”的尴尬境地,税费差不多,但购买的便利性和国家认可度远不如前者,试点五年的普及度不足,所以及时“退出”也是及时的“止损”。
该机构的未来充满希望
展望2024年寿险前景,机构持乐观态度。
我们看好2024年寿险销售的增长,根据华泰**研究报告。 即使2024年高增长带来的高基数问题,我们认为也未必能改变销售回暖的趋势。 随着定价率的降低,我们也看到了产品利润率的改善空间。 2024年银行保险业务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报银合一”的要求或将带动银行销售更多保险产品,有助于提高产品利润率。 分红保险有助于降低利润对利率的敏感度,在定价率下调和会计准则出新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有动力增加分红保险的销售,我们认为企业可能会在2024年开始关注并再次部署分红保险。
联信认为,保险业整体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转型不断推进,随着我国社会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社会养老金行业或将迎来持续发展。
交银国际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寿险新增业务价值增速将在高基数上放缓,预计2024年中国寿险上市公司新增业务金额同比增长18%,2024年同比持平, 而寿险行业的责任端仍处于转型过程中。随着美联储结束加息进程,预计美国国债收益率将下降,预计A股和港股**市场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将有所改善,会计准则更具可比性,保险业资产端投资回报率有望在2024年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