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文化自信时,人们会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在近代变得落后?
这是很多人的问题,尤其是刚接触历史的年轻学生。
总的来说,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因素有很多,前面的文章已经提到过了,但今天要讲的主要是从科举制度和教育方面。
我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一些粉丝在给孩子们工作会议和关于文化自信的讲座时触及了这个问题。 网友问了一些问题,但在网上找不到一些信息,希望笔者能给予一些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萌生了整理资料、深入写作的想法,希望以下资料能被更多人使用。
一、明清科举制度比较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选拔人才,推荐和考核的办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 在隋朝之前,它大多被推荐。 但是,推荐有一个很大的弊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每个家族往往只会把自己的人推到上层,哪怕这些人可能比较平庸,没有真正的才能。 这对国家的治理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在隋朝,隋温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打破了闸阀家族的垄断,隋阳帝开始设立金石部,扩大人才选拔范围。
唐代,除《金史》外,还更换了《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并设有一史、三史等科目,学者按不同科目取书因为它被称为科举考试。 武则天在朝堂上掂量制度,亲自主持宫试,增添武功。
宋代以后,科举考试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的。
一般来说,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学院考试、乡廷考试、普通考试和宫廷考试。
考试的“和”分别叫:秀才——举人——公师——金师。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中原后,于次年(2024年)下令恢复科举考试,并颁布了《科举考试表》。
在某公共学术平台上搜索“科举公式”,发现没有相关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您必须自己动手。
清]查继作的《罪蔚录》(四辑三经稿),其中一卷《太祖高帝》记载:
3月,科举考试还在颁布,三年竞争规模很大。 因为它厌倦了定制。 依然有秩序,有师有老,以德求名。 ”
《明代史》第七十卷,芷46,记载如下:
“科举考试刚建立时,第一领域有两种经义之道,四书一经一经,二论一法,三法之一。中式十天后,又用骑术、射箭、书法、算术、法五件事来尝试。
后来,科举考试,初考是四书三道,四经正义。
这四本书分别是朱子济的注解、易师程传、朱子的原意、该书的蔡传和古代注解、诗人的朱子传记、春秋时期的主要左、拉姆、顾良的三部传记和胡安国和张巧的传记,以及《礼记》的主要古代注解。 永乐室,发行四书五经,废笔记不用。 接下来的春秋两季,已经不需要张巧了,仪式也被陈浩基拦住了。
两审一,五刑一,诏书,诏书,内部一诏。
历史、时事、五条道路的三试。
法庭考试在三月新年举行。 乡镇考试直接隶属于北京市政府,各省在政治部,部委会尽量这样做。 ”
总的来说,《科举式》规范了乡检和会议考试的文本程序,确定明代有三种科举考试
第一节主要考察“四书”问题,“四书”的含义和“五经”的含义各一(即选五经中的“歌经”、“礼记”、“易经”、“春秋”各一本)。
在第二场庭中,审判仪式一起点燃,并写下了诏书、诏书、表格和笔记
第三场比赛,试试历史和当前政策一起。
经过10天的中国式学习,考生还需要重新考马、射箭、书法、算术、法律五项内容。
最后,参加寺庙考试,主要考试时事理论一起。
以上就是明代整个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作为治国理政人才的选拔,政策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到清朝建国之初,科学界颁布的规章制度一般沿用明朝的制度。 有人在一本书中提出,在明代旧制度的基础上,删减“诗篇”内容,去掉“政策问题”,代之稀疏,但顺治不允许。
据《清史手稿·志 ·第83卷《文武》记载:
顺志)两年,颁布了该领域的规定。
礼部答了,龚定玉就此事说:'所以,明代旧制度,一审七条,二审一条,表一表,判决五句,三田五策。 应按照部长的要求进行减少文字的时间,在理论、表、论上加诗,改稀疏。
皇帝不允许。 生活还是一样的。 ”
然而,顺治之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如《清史手稿 ·志 ·卷83“”选举三“记载,康熙五十七年(即2024年),题目专一。雍正早年,对《孝经》和《五经》并重,以《孝经》为题目。
在少儿考试中,主要考察了原来的四本书,后来又增加了《孝经》《性学论》《太极图》《西明》《正盟》《圣神谕光讯》《戒世子文》等。 逐渐成为《孝经》和《性理性》的焦点。
以上两招,实质上弱化了中华传统五经,却刻意通过“愚弄人民”和“弱者”来培养其统治下的人民的“奴性”。
乡,初试八股文,康熙二年,废义,用三策五法移一局,增二条,表,判定与旧......相同
七年,最初的系统,仍然使用八股。
康熙)二十四年,有杨二书在这件事上,立福、顺天四书都令人敬佩。诏书与诏书不作,文、理、表、判、策等诸多相似,叫三同时试,其实第一试重要。 第一和第四个书法很重要。 二十六年,废诏诏,同时制定五经。 题目是旧孝经、康熙二十九年,以及性学、太极图、通书、西明、正盟的结合。
五十七年,具体的话题。
(清)世宗(雍正)元初、孝诏和五经,......同样这个话题还是以孝道为主。 ”
与此相呼应的,还有清初李玉秀(1647-1729)发起的《**条例》。
华夏之前明明有一部好看的《三字经典》,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推特说文笔思路都是中低级的,质量远不如《三字经典》的《**规矩》呢?正是因为《**规则》要占据儿童启蒙的舞台,从娃娃做起,培养人的奴性。
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二年(即2024年),他废除了“(政策)论”和“表、判”等公文,但增加了“五字八韵诗”,削弱了治国能力,增加了考察艺术和“娱乐”的内容。
随后,乡考和普考取消了学位论文题,改为以五经题为题,顺序永远写。
《清史手稿 ·志 ·第83卷“选举III”记录如下:
乾隆)22年,诏书除掉老习,谋求实效,向第二领域进军论证、表达、判断,以及五个字和八个押韵诗的添加。 明年,第一个复杂的乘法理论。 ......四十七年后,在第一次试镜之后,在第二次试镜之后,性理论。 ......人生从明年武神乡考开始,乡五部门分年考。 毕,然后在乡镇里,会议将有两个被丢弃的话题,摩西五经将被用来测试问题。 永远为订单。 ”
在歪曲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的过程中,清朝的科举制度也出现了一个“巧妙”的“截问题”,前所未有,令人震惊。
这种“截断题”是将四书五经脉络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几个词语拼凑成一道考题,既不是书面的,也不是句子的,而是在清代科举考试中习的,一直持续到清末年科举的废除。
据王惠泉对《清代科举试题》的研究,嘉庆九年,考官包贵星根据《礼记》第53卷,出版了《中庸之道》第25章原文:“金福山,一卷石,和它的广阔,草木生,飞禽兽栖息,财宝兴盛“,截断其中五个字和它的广阔,草,在经典测试河南有一个问题。
摘自《孟子:万章万句》第二节,“天子制度千里,诸侯皆百里,叔。七十英里,儿子男人五十英里,所有人四英里“,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七十英里,儿子
在这种情况下,难怪参加考试的孩子不知所措,不知所措。
这是清代原科举考试的内容
至于清代科举考试的其他试题,有兴趣的可以去关世山的《清秘记》。 这是清代科举考试专题资料的汇编。 法式风格不错(No.石凡),原名法云昌,后乾隆改名为石山。
随后,王家祥、魏茂林、钱伟福等人编纂了《清代秘密传》。
徐渊、齐松伟、张兆奇等人编纂了《清代秘事的延续》。
以上三本书被后世统称为“三种秘密和故事”。 《三种秘密与故事》主要收录了前四本书的试题。
2024年,在可萨犹大计划已久的鸦片战争终于爆发。
龚子珍、魏渊等许多忧国忧民的人认为,清代改革的科举制度积攒了诸多缺陷,导致学者们只懂得经典史、诗文的子集,根本不懂治国理政,更谈不上国内外的现状重新测试先前被废黜的“战略和理论”。
道光二十一年(即2024年),两广都督齐恭写信,提出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扩大命题的范围,包括经济学、战略等但它被礼部拿走了"有很多障碍"以该理由被拒绝。
光绪十三年(即2024年),慈禧太后因形势,不得不批准丞相衙门、官府、礼部共同提出的“算术学者”计划,同意在科举考试中增设一门“算术”科目,——.
有人可能声称,清朝的《詹姆士王令》声称清代的科举考试虽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参加“算术”考试,但政策问题却是要考的。
没错,《詹姆士王条例》确实有这样一条规定:
乡镇会议考试题目。 第一个四书系统是一个正义的问题。
3、五字八韵一题,五经第二幕一题,第三幕质疑五。 ”
但必须指出的是,咸丰皇帝杜寿天(1788-1852)等人修订编纂《詹姆士王支部条例》时。那是在晚清废除和衰落科举的前夕。 面对来自西方列强的巨大压力,清廷的统治者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得不做出改变。
不幸的是,为时已晚。
光绪三十一年(即2024年),清廷最终决定废除歪曲的科举制度,大力推行学校教育,扩大人才培养。
可是他身患绝症,尾巴也输不了,此时,距离清朝灭亡只剩下七年时间了。
二是控制清代基础教育人数,逐步减少配额。
清朝还设定了控制人才增长的条件和配额。
顺治时期,恢复了明朝的旧制度,选拔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按照明代的旧做法分为三个等级。 首先是儿童测试,获胜者被称为“秀才”。 二是乡镇考,优胜者的名字叫“举人”。 最后是考试和宫廷考试,胜者的名字叫“金石”。
一轮12年,紫、毛、吴、友年年为乡考年,周、陈、魏、徐为会考年,其余四年为子女考年。
少考又称小考,因为考生的名字叫小考生,所以叫少考,是学者入职的开始。 同生,又称文通、儒童、儒生、君秀,没有年龄限制,从十几岁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可以用“同生”来形容。
儿童必须在县内注册才能参加考试填写原籍地和三代人的简历(相当于政治审查)。而且考官必须有五个人,然后请县里的学生做担保人为了保证考生来自正确的原籍地,身家清白,又不是家庭出生的,以及没有遇到失去父母的人,以及一些潜在的条件,才允许参加考试。
以四川省新津县为例,我们可以对比明清时期人员配额的变化。
据《新津县志》卷23“学”26记载:
《明弘武二年,定留学生人数,官府40人,州30人,县县20人(资料**:明史》选举编年史)。
宣德第三年,增加的名额是固定的,北京60人,其他学校40人,地县10人(笔者注:其他县名额仍为20人)。
成化元年,为了扩大人数,所以第一个开饭店的人叫食客。 那些放大的人被称为放大的学生。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才越多,而且,依附于众生的尽头,就叫依附于学生。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称为补校,两考成绩优异,辅以吃饭、扩课长生不出的人,不准进贡。 ”
可以看出,明代学生招生规模和人才选拔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到了清朝时期,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清代的学校、大学、中学、小学的配额逐渐减少,可以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相比较。
让我们以小学为例,看看它们是如何逐渐减少的。
据《新津县志》第23卷“学”27记载:
国家统治了五年,配额是固定的60名学生大学有40名学生,中学有25名学生,小学有12名学生。
15年,配额公立学校有20个,大学有15个,中学有12个,小学有8个。
康熙二十八年,定额政府有25名学生,大学20名,中学16名,小学12名。 配额略有回升,但仍无法与清初期相提并论,好日子昙花一现。
据《四川通志》(清雍正十三年[1735])第五卷记载,到雍正年间,所辖多个县的小学配额已增加康熙十二年减少到每个县“他们八个”。 例如,在安显儒家思想中,小学名额为八人;自通县儒家八所小学。
乾隆时期,许多县立小学配额将被报价又出现了缩减。 据《四川通治》(清乾隆元年[1736])第五卷“学派”记载,双流县儒家思想,小学将选出六名学生;温江县的儒家思想,未记录的小学名额可能为0新津县儒学,小学将选出六名学生金堂县儒学,小学将有八名学生获奖。
这样一来,新津县的小学数量从康熙时期的12所减少到乾隆时期的6所,减少了一半。
3.关于***和焚书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很多次了,这里我就不厌其烦地重复了。
乾隆38年,开办“四库全书”图书馆,全国所有图书都要捐阅查验。
乾隆三十九年,他下令各省没收"诋毁王朝"这本书将被销毁。
乾隆四十年,奉命四位藏书馆官藏书"有必要做出谨慎的决定,以便小组的措辞正确"。
于是,清廷统治者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名,取缔和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满清王朝的文献,篡改了许多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三代的文献。 没收3000余种图书15万余册,各类历史文献70多万件最终被烧毁。
比如《天宫开武》《物理知识》《武碑志》《明将传》等经典著作,记载了明代许多科学成就,但都被烧毁列为第一。 吴三桂的《反满随笔》《扬州十日记》《嘉定大屠杀城》等,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直到200多年后,才从岛国日本重新发现。
此外,清朝统治者还禁止发展威力火器和研究兵法。
梁章举《闭关随笔》第十三卷记载,康熙在四十八年下诏:
《武术七书》我读过它,但它的书很复杂,可能并不都是正确的。 上述水火战,这都是虚构的,如果你遵循它的言行,它永远不会合理。 而且有占据风云等的符咒,足以启迪小人邪心。 ”
戴子(1649-1726),浙江人和(杭州)人,被誉为清代最上一专家,生于清顺治六年(2024年)。 这个人博学多才,懂兵法,擅长制造枪械。 清康熙十三年(2024年),在“三藩之乱”中,戴资创制了“连珠火枪”,帮助康熙平息叛乱。
作为康熙最信任的御用顾问和秦天牢的掌门人,南怀仁巧妙地利用满清对掌握先进军事技术的汉人的不信任,制造了一个没有白费的案例,不仅毁了这位兵器工程师和天才发明家戴子也摧毁了满清刚刚萌芽的兵器新技艺。
戴子被传教士南怀仁陷害后,被镇压,送往盛京,最后一贫如洗,直到77岁才被赦免,却在回京途中饿死。
综上所述,这样一个愚昧的民族,如此弱小的民族,如此压制着自己科技的发展,使自己变得极其软弱,却转手将明朝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慷慨解囊”地赠送给外国,增强对方侵略自己的实力,一弱一强, 一富一穷,面对野心勃勃的西方列强,他们怎么可能不被打败,他们怎么可能不被掠夺,他们如何能够不被羞辱,他们如何能够不伏击数百万的尸体,血流成河,尸山如山?
[题外话]。
如果有人有兴趣,可以留言加微信,然后拉群统计第一次打印多少份(与出版商签订合同后,条件允许,可以预售)。 如果这次成功,我们将继续出版三卷本《海上反思》和四卷本《揭开西方伪历史的神秘面纱》(可能更名)。
《珍珠尘:鲜为人知的中国科技文化》作品介绍:
中国不仅有“四大发明”,而且“四大发明”只是对“一概而论”的误解。
在2024年的漫长历史中,从古至今,中国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科技发明,涌现出无数勇于实践的技艺匠和科学家。
该书重点介绍了许多起源于中国的发明和创造,包括但不限于望远镜、照相机、显微镜、留声机、温度计、自行车、电脑、钢琴和世界上第一架现代飞机。 不仅如此,甚至像扑克和大富翁这样的游戏也是起源于中国的发明。
如何?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
此外,该书还详细介绍了一些长期被忽视的中国先祖,如甘德、石神、唐顺之、朱在钰、黄尚、黄家留等,并详细介绍了他们对天历、物理、语言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中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学以致用的“科技强国”,始终走技术路线。 这可能与近代落后百年后形成的“封国”的落后形象大相径庭。
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的介绍,让大家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和科技的伟大之处。
火花四溅,敢于梦想
希望通过梳理《昆语记》四部曲的中国历史文化,加强修养,提高认识,抵御洋糟粕的侵入(从古到宋)[微信阅读、当当网、掌上阅读(华为手机阅读)、起点、知乎、QQ阅读];
希望通过《明代的这些事:被抹去的壮丽史》,以及西方史系,揭开神秘面纱,唤醒更多人,认清近代世界三四百年(明朝至清末)的历史;
希望通过科幻**《灵气4996》六部曲系列,在现实科技的基础上,铭记现代屈辱的历史,向科幻高地进军,展望未来,塑造屹立于世界的中国新形象,为中国人打造一个宏大的科幻宇宙, 让更多的人看到以文化、科技为引领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现在到未来)的人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