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17日,2023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在11月16日举行的同期活动“中国应急展专场——智慧应急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上,9位专家分享了应急救援数字战场体系建设、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安全生产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新技术、新理念、 以及实时感知3D数据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原巡视员、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景晓波主持上午的讨论交流活动。 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方玉东就《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体系建设》发表演讲。
方玉东介绍,面对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下矿井等极端场景,应急通信保障存在诸多困难:一是模式标准多,通信系统混乱;二是公网信号弱,网络弹性差三是专网系统多,互联互通难度大四是沟通效率低,部署决策慢五是人员装备协调性差,实战保障薄弱。
2024年,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提出“应急救援数字战场”概念。 2024年,应急管理部印发《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系统建设任务手册》,旨在解决大地震、大灾难、“断网、停电”等极端情况,以及多队协同救援、统一指挥等问题,构建高效、一体化的现场指挥体系和通信系统。
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是实现天地应急通信一体化,战术互联网覆盖救援现场,指挥调度实现前后高效协同。 所谓“数字战场系统”,就是综合运用各种通信手段、物联网感知和边缘计算技术以智能指挥调度为核心,以应急战术互联网为骨干,以现场感知网络为神经实现对各级各类救援人员的前沿信息采集和立体监控、综合研判、数据共享和作战指令的精准下发。
数字战场系统具有以下功能特点:一是基于飞机搭载各类终端完成现场三维探测,二是现场快速三维测绘和高精度实时建模,三是现场态势实时感知和多源信息可视化,四是信息融合智能分析,灾害态势实时研判, 五是整合各种通讯手段,一键指挥调度,六是集成一张地图的EGIS,实时迭代辅助指挥。
在2024年中国应急展上展示的应急部大数据中心方玉东新品介绍,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研发的基于无人机的快速三维建模技术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具有高精度、智能化等特点, 并且可以边飞行边建模,这在国内尚属首创,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1平方公里的三维重建,其他同类产品至少可以在3到5小时内完成。
为实现救援现场全要素物联网感知,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基于自主研发的超融合物联网网关,融合各种感知技术和本地边缘处理技术,实现现场音频、人员、设备、气象、水文、 地质等,动态监测灾害情况,打通救援现场信息获取通道,准确掌握现场情况。
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在2024年中国应急展上展示的新产品方玉东主导研发的改装型“展宏”应急指挥机,于2024年完成试飞,填补了国产载人固定翼应急指挥机的空白,主要适用于通信中继, 森林火灾、洪水等长期、大规模灾害救援的灾害侦察和三维建模任务。
在展望未来时,方玉东介绍了“三个战场”的概念,即:“平行战场”(基于并行系统,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并行、平等、同步执行,动态立体数字化以孪生的形式呈现)、“智慧战场”(无人机立体立体快速探测、物联网感知、 自主生成智能指挥救援预案)、“无人战场”(无人装备独立执行智能决策进行救援)。
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在2023中国应急响应展览会上展示了新产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院研究员金永华作了题为《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的解读与思考》的演讲。
金永华首先梳理了安全应急行业的相关政策。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4年,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指导意见》;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部、科技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安防产业的指导意见》。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24年印发《国家应急系统“十四五”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2024年,中共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24年)》;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印发《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4年)》。
2020-2024年应急产业规模(万亿元)。
金永华介绍了我国安防应急行业现状。 一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2024年到2024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规模从5000多亿元增长到1个以上9万亿元(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15%。 广东、江苏、浙江、广西等10多个省份出台了相关政策或规划,明确发展“十四五”期间安全应急装备及相关产业。 随着国家增发1万亿元专项国债,用于灾后重建或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防应急产业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是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2024年底,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正式批复8个示范基地、18家立项单位。 东部地区有13家,中部地区有9家,分别占全国的比重。 6%,西部2个,东北2个。 涉及安全应急产业的26个示范基地(含建制)总营业收入5178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安全应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486415亿元。 三是科技创新提速。 国家推进安全应急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治与公共安全”等举措,我国在部分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提升安全应急装备智能化、轻量化、标准化水平。
我国安防应急行业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领域关键技术短板“较短”。 安全应急的应用场景往往更加极端,要求更加严格,我国装备制造业共贤一时的技术短板在安全应急领域更为突出一些国产装备不能满足实战需要,或者在实战中出现故障率高、性能不稳定等问题。 二是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少。 安全应急行业综合性较强,产品生产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弱,龙头骨干企业少,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 同时,骨干企业在协同引导、产品辐射、技术示范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明显不足,大中型企业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充分激活上下游产业链的能力不足,影响我国安全应急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根据安全应急行业大数据平台,以安全应急行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上市公司超过390家。 三是标准检测体系不完善。 安全应急设备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现有产品标准存在一些问题。 新技术与安全应急设备(特别是智能安全应急设备)的融合应用亟待规范。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4年)》,提出到2024年,规模、 安全应急装备行业产品质量、应用深度和广度将显著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支撑作用将显著增强。
安全应急装备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而提供的专用产品。 围绕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需要,发展“急、新、粗、专”的安全应急装备是重要方向。
紧迫性:发展需要紧迫性。 面对各种突发灾害,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将重点发展急需的救援装备,如“龙吸水”排水车和大型救援机械,在洪水和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新的应用技术。 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融合创新应用,如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发展,解决高层建筑火灾、危化品火灾等特殊、极端场景的救援需求。
广:市场需求广。 新城建设(政购)和个人住户消费升级,提出了更高的应急保障需求,城市安防和个人家庭应急装备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城市综合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家庭应急包等。
专业化:面向专业领域。 能源、交通、矿山、化工等高风险传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矿山无人驾驶设备、储能设备安全防护等特种安全应急装备的发展。
金永华认为,要抓好政策落实,把握发展机遇。
在政府方面,要把握好三把钥匙,构建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核心在于将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纳入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体系,以终为始,统筹各方,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首先是实际应用的牵引力。 安全应急装备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安全发展和应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具有非常明确的场景导向和应用导向,应急管理部门的问题非常重要,企业参与应急作战场景,找到研发方向非常重要。 二是与相关技术产业协调。 安全应急装备创新有不同类别,一是攻关一些技术难点,如特殊工况下的性能问题、材料问题等,这些难点不仅在安全应急处置领域遇到,而且有助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并能较好地协调各类相关技术和产业扶持政策。还有一类是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关键是要了解需求,做好具体场景下功能组合的优化升级,可以结合当前的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政策,如虚拟现实应用、人工智能应用、 工业机器人应用等 三是创造需求和期望,推动企业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一方面,通过采购、按订单研发等方式,解决企业不敢创新的问题,让创新的成果有市场。 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标准或标准化条件,愿意创新和质量标准的企业才能赚钱,这是解决创新力问题的关键。
在产业端,要围绕三大路径提升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抓好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约束瓶颈。 以十大场景为应用牵引目标,结合地方自然灾害、事故防控需求,聚焦关键产业链、关键装备和产品等,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揭晓重点研究计划与高校、科研院所、用户共同打造安全应急装备创新平台,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和工程研究发展,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二是抓好生态建设,强化产业影响力。 依托联盟、协会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以终端产品研发应用需求为牵引,打通安全应急装备产学研全链条,由企业单向链条协同发展转变, 构建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加快标准建设,将企业技术产品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充分发挥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促进先进成熟产品的快速推广应用。 三是把握创新模式,解决设备采购难问题。 加快探索“产品+服务+保险”、“产品+服务+融资租赁”、“微消防站建设+运维”等安全应急领域新的业务发展模式,解决当前安全应急设备特别是基层资金短缺,以及大型设备负担不起、不会使用的问题, 有效拓展先进适用的国产设备的销售渠道。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首席专家郭一峰博士作了题为“中国移动数字新技术赋能防灾减灾救灾”的演讲。
郭一峰首先介绍了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的发展趋势,即坚持综合减灾理念,坚持防防结合,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 首先,监测和预警已经从单一的灾害转变为灾难链。 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测责任定位,提升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能力。 结合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工程,推进部门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风险监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是防灾减灾能力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数据整合能力、数据挖掘能力,为防灾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救灾装备系统发展。 在现有应急资源和装备的基础上,探索特殊区域、复杂条件、极端环境下的专业指挥救援装备,使应急救援装备更加自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模块化、标准化,提高快速、准确的救援和救援能力。 第四,救灾机制趋于协调和衔接。 统筹构建统筹应对各类灾害、有效覆盖各环节、全面统筹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救灾体系。 建立协同联动、快速反应、高效有序的救灾新机制,推动形成防控自然灾害合力。
郭一峰介绍了中国移动的5G切片专网。 利用中国移动5G 4G公网广覆盖、稳定运行的优势,5G切片专网可为全国应急机构提供高优先级移动指挥网络接入能力,提供安全隔离的高速稳定通信服务,满足内网覆盖盲区的通信需求。 该产品的功能是:一是提供公私融合能力,利用5G公网链路,为全国应急机构提供高优先级的移动指挥网络接入能力。 二是拥有端到端保障技术,将业务逻辑隔离和专线隔离相结合,通过端到端的质量保障技术,保障数据安全,避免数据泄露。 三是拥有700M**频段,覆盖应用场景广,适用于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地下矿山、城市消防等应急场景下的通信业务保障。
针对“三断”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需求,我国利用卫星、无人机等技术,实现了洪涝、林草火灾等场景下快速、稳定、可靠的立体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针对各种场景下的应急通信保障任务需求,中国移动构建了“高空、中空、低空、地面”四层一体的多维度无缝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搭载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中型卫星通信无人机、无人卫星系留无人机等多种飞行平台,结合自主研发的航天应急通信系统、无人机管控和应急通信数据聚合平台,实现洪涝、林草火灾、重要活动等场景下的立体应急通信保障。
郭一峰还介绍了“数字战场”。 是为应急现场救援队提供的便携式音频融合指挥通信设备,满足应急管理部数字战场建设要求。
为满足现场指挥员和通信保障人员的应用需求,将数字战场产品分为指挥调度和地面网络管理两个子系统。
指挥调度系统支持现场音频通信、多路通信、会议、对讲等多种综合通信手段,及时将现场信息发送给其他救援人员、专家、领导,进行形势分析和决策分析一张指挥图支持部署控制球、气体监测仪、气象监测仪、无人机、个人手环等物联网感知设备的信息接入,实现现场信息的全方位采集,辅助应急指挥决策。
地面网管子系统支持本地宽带、窄带网络快速建立,通过卫星、5G等方式与后方指挥部建立通信链路,实现前后指挥系统的闭环通信支持7类通信设备信息采集、网络拓扑实时监控和故障告警提示,支持通信支持人员实现动态网络运维。
数字战场产品具有部署简单、建网快等优点,能够满足三断极端条件下的信息采集、人员定位、通信、指挥调度等需求。
中国移动以服务实战为宗旨,基于融合组网、融合通信、动态网管、5G组网等技术,参与了多个部级数字战场建设项目,涵盖调度和地面网络管理建设,支持应急任务2023应急习,全力支持应急一线指挥系统数字化建设。
数字战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在智能应急前沿装备方面,软硬件结合的前沿指挥调度系统支持融合组网、融合通信、现场信息采集和指挥调度。 地面网管系统方面,支持7类通信设备的多协议网络运维管理,保障指挥网稳定可靠运行。
数字战场的建设是基于5G、卫星、无人机、微波等网络的有机融合,实现任何场景下的快速组网和灵活切换,从而实现灾难应对和对人的响应。 基于快速灵活的网络设施,汇聚人员、设备、物资、救援预案、环境要素等信息,通过人、物、物、方法、环境的联动,快速建立指挥体系,产生最大协同效应,促进救援效果优化。 通过网管系统,保障了数字化战场网络基础设施的无人化作业,实现了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救援现场的数字通道安全稳定。
中国移动在2023中国应急展上展示新产品。
未完待续)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