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德国电动车发展受阻,不得不救二毛,匈牙利醒不了德国》中,我们提到德国提前结束补贴,损害了本国的电动汽车产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分析一下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影响。
现在是中国大举出口电动汽车扩张的时候,而欧洲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比亚迪、蔚来、小鹏汽车、长城、领克、上汽等已经进入欧洲市场,据悉未来将有20多个中国汽车品牌计划进入欧洲市场。
从表面上看,德国这样做是因为财政紧张,但实际上对中国来说也是不利的。 因为德国取消了对电动汽车的补贴,这意味着从中国出口到德国的电动汽车价格会更高,这将比德国车企生产的同水平燃油汽车贵得多,竞争力也会降低。
从本质上讲,这也是德国保护本土车企的策略,是杀千敌、损失八百自己的策略,以限制中国的电动汽车,以减缓本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为代价。
这一次另一个欧盟大国法国也将出台新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不包括中国汽车。法国人规定,电动汽车的新补贴政策涉及车辆的碳足迹,而中国的电动汽车已经漂洋过海,再加上中国对煤电的依赖,他们已经认定中国电动汽车不环保,因此不能获得补贴。
一项对近500款电动车型的研究发现,中国生产的达契亚春天、特斯拉Model 3和MG4没有资格获得补贴,而这三款车恰恰是法国最畅销的三款电动车。
如果说德国的新补贴政策是针对中国的,那么法国就是赤裸裸地限制中国在欧洲的电动汽车出口。 很难不怀疑德国和法国是不可谈判的。 他们的政策最终将中国电动汽车排除在外,但德国电动汽车销往法国仍然可以享受补贴,这将减少其发展损失。
之前还有一件事,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法国跳得最狠。 法国向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施压,要求其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倾销调查。 现在这项调查已经在进行中。
当时,德国介入此事,并站出来反对。 奔驰、博世等德国企业纷纷发声,称“保护主义”和“关税战”的结果只会是双输的局面。 德国协会还呼吁欧盟谨慎行事,“在正式调查中考虑整体利益和中国的反应”。
判断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自这一事件以来已经过去了三个月,我们还没有看到德国采取任何有助于开放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实质性行动。
事实上,德国和法国有着相同的目标:确保长期保持竞争力,站在汽车产业链的顶端。
只不过他们采取了相对不同的策略,法国打的是明牌,德国打的是暗箭。 因为德国和法国面临不同的情况:德系车在中国投资过多、销量过高,而法系车在中国半死不活,随时都有退出的风险。
德国、法国和欧盟采取的一系列电动汽车相关行动,无疑将减缓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电动汽车对欧洲出口的步伐,但无法阻止中国电动汽车出口趋势的蔓延。 从长远来看,这种负面限制会降低欧洲车企投资电动汽车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其缺乏竞争力,得大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