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11月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宣布新增投资项目32个,其中公布投资金额的项目26个,整体投资高达1046个24亿美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月产销首次突破100万辆,完成107辆40,000 和 10260,000辆,增长39辆2%和30%,市场份额为345%。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842辆60,000 和 83040,000辆,增长34辆5% 和 367%,市场占有率30%8%。
11月,车市热度持续,借助“双11”大促等消费浪潮,购车需求进一步释放,市场表现持续向好,超出预期。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11月,中国动力及储能电池总销量为842GWh,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681GWh,储能电池销量均为160GWh,储能电池的销售增速略快于动力电池。 1-11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累计销售6418gwh。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554辆1GWh,储能电池累计销量876gwh。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和储能应用的快速发展,电池装机需求大幅增加,电池产业链企业正在加快产能扩张步伐,其中锂电池、电池材料、新型电池技术等领域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11月,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宣布新投资项目32个,其中公布投资金额的项目26个,整体投资高达1046个24亿元,较上月有所增加(10月份,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宣布新增投资项目24个,其中21个项目已公布投资金额,整体投资额高达819个12亿元)。
不仅担心过剩,还忙着扩大生产
对于能源行业来说,周期性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2024年开始,新能源行业进入新一轮高景气周期,从新能源汽车销量、动力电池装机量、龙头企业扩张步伐等都可以看出。 但进入2024年后,虽然行业整体向好,但原材料企业产能过剩、内卷化等多种因素,新一轮行业洗牌开始调整,“赚钱难”成为常态。
行业依然是个好行业,但经过一个野蛮增长的周期后,总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调整期。 在寒冷的冬天,提前准备羽绒服的人会过上惬意惬意的生活。 近日,航盛锂能的黄继红在与电池网交流时表示,“未来,我希望这个行业能够进入良性竞争态势,通过不断提高竞争力来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而不是盲目打第一仗,这不是一个长期的做法。
电池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电池企业库存压力加大,不少企业主动减产消化库存,导致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 但即便处于内卷期、整体业绩承压期,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扩产签约的利好消息依然不断传来。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11月份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项目仍以电池领域为主,且以储能电池为主。 纳入统计的32个项目中,电池项目有18个,占比56%;其中,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的项目有3个,分别是鄂尔多斯雷天共享储能电站和水溶性锂硫动力电池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投融资约280亿元)、中能瑞鑫方形铝壳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产业项目(130亿元)、淮海共建钠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控股集团和佛迪电池(100亿元)。
目前,电池厂商正在加紧备战产能竞争,头部企业正在投入数百亿美元,二三线企业正在快速追赶,包括许多新玩家也在加速,毕竟有效产能将是未来衡量电池企业生产实力的标准之一。
此外,除了电池项目,在材料和设备领域,还有一批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 例如,中益科技与宝鸡产业发展集团投资60亿元建设8万吨级先进电子材料产业基地汉唐森源35亿元(阳极)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落地陕西习;中冶投资集团拟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5GWh储能装备制造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规划产能能否全部顺利落地,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是对企业资金实力提出较高要求;二是市场随时变化,实际建设量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2024年的关键词是结构性产能过剩和去库存”。 亿纬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近日分析称,产能方面,根据EVTANK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EVTANK统计范围纳入全球46家动力(储能)电池企业实际产能已达2383家6GWh,其中78GWh8%的产能来自中国,海外动力电池产能仅占212%。到2024年底,纳入统计的46家企业计划总产能将达到6730家0GWh,较2024年上半年实际产能增加182台3%。
这种产能投产的可能性很大,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建设。 但是,也会有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比如在行业整体过剩的情况下,一些项目不会建。 吴辉说。
电池网注意到,近日,天奈科技宣布,公司拟在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彭州市设立子公司,并投资建设天奈科技西部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建设碳纳米管及相关复合制品生产项目和研发中心。 固定资产总投资约30亿元。
然而,投资合作协议签订后,签署的协议未能如期执行,无法满足天一科技的产能扩张计划,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综合考虑公司产品产能布局进展情况,经过认真分析,与彭州市人民达成共识,公司拟与彭州市人民终止已签订的《项目投资协议》及相关补充协议,拟签订《合同终止协议》。
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上游原材料持续下滑,驱动电芯下滑,疯狂扩张将加速市场产能过剩程度,行业淘汰赛竞争来得更快。 因此,电池产业链企业应适当布局产能,警惕盲目扩张和投资过热。
当然,在电池产能过剩的话题上,也有很多企业回应说,超前产能永远不会是产能过剩。
据太平洋**日前研究报告分析,目前,多家锂电企业将在2023-2024年释放产能,面临产能过剩。 证监会要求分阶段收紧IPO步伐,对大市值上市公司大规模再融资实施事前沟通机制,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 我们预计,在新政策下,产业链新增或扩产产能规划可能会推迟或取消,无效产能扩张有望得到遏制,加快清理过剩产能,让利于具备优质产能的龙头企业。
此外,“从主机厂的角度来看,他们正在逐步扩大一线业务的朋友圈,增加二三供应的比例。 吴辉近日分析,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并不断发展和变化:随着行业的逐渐成熟,竞争的逐步加剧,垄断竞争的格局将被打破,可以预见,电池企业第二梯队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提高此外,电池企业,包括整车企业、外资企业、新进入者等,也将在现有动力电池份额中瓜分一定市场。
创新技术,拓展海外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新电池的量产也在加速。 电池网注意到,除了产能优势外,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新技术的引入周期是市场比较关注的一个要素。
12月12日,在斯沃特能源第四届电池日上,斯沃特能源董事长兼CEO杨宏新提到:“在产能结构过剩、电池技术快速下滑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的经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2024年整个市场存在很多结构性问题,但体量也很多, 但我们下定决心,找准方向,强化脚步,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领先,我们一定能成功。 ”
近一两年来,电池在各种应用场景的“内卷化”不断加剧,从技术到特性再到发展,包括各种电池新技术的创新研发步伐逐步加快,给产业格局的重塑带来了新的变数,钠电池、固态电池等相关项目频频落地。
11月,还签约了多个钠电池产业链相关项目。 11月28日上午,美联新材旗下辽宁美菜新材料与辽宁海城共同签署《招商协议》,双方合作建设年产18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钠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总投资25亿元, 项目分三期建设
11月18日下午,淮海控股集团与佛迪电池签约钠离子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年产能30GWh,将打造全球最大的微型汽车钠电系统供应商
11月14日,华钠时代项目签约仪式举行,总投资74亿元,占地1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年产量25GWh钠离子电池,年产5GWhpack+储能;
11月11日,同兴环保宣布与安徽含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拟投资约6亿元,在安徽含山经济开发区分两期建设年产2万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广泛应用于低速车。 起动电源和储能
11月8日,河南商丘余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润亚科技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举行,双方将共同建设总投资42亿元的7GWh钠离子电池制造项目。
在全球碳中和趋势下,对电池的需求日益旺盛,但锂电池本身存在生产成本高、关键原材料储备短缺等缺点,因此发展钠电池对我国减少对国外锂资源的依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在储能和低速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钠电池更具优势,钠电池行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除了电池新技术的研发布局,海外扩张也成为产业链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一步。
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光伏产业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在我国强大的产能和成本优势上,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多氟新能源科技总经理徐飞近日分析称,“不同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不高,经过近两年的快速扩张,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消费增速有所放缓。 ”
近期,海外国家密集出台了对电池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 12月13日,韩国、印尼、日本三国同时出台了针对电池新能源产业的重磅激励政策。 韩国公布了一项38万亿韩元(290亿美元)的财政计划,旨在帮助当地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在未来五年内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印尼**宣布了一项修订后的电动汽车制造激励政策,该政策将允许承诺在该国建厂的电动汽车生产商获得包括进口税减免、奢侈品销售税减免和区域减税在内的激励措施日本**计划提供10年税收优惠,以促进电动汽车生产和半导体设备制造等五个行业的大规模生产。
在徐飞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要想保持稳定增长,就必须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也会加大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
目前,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已陆续完成新能源汽车的海外布局,海外市场即将成为下一个战场。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企业布局的重点都是为客户而努力,对于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巩固市场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确保自己在新一轮竞争中不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