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3日,受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委托,国家农业技术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2024年第三批农业行业标准(种植种子)评审会,对《东北玉米大豆轮作生产技术规程》等20项标准进行评审。 国家农业技术中心主任魏启文、工信部种植业管理司一级研究员冯岩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评审专家按照农业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从文本内容符合性、科学技术指标、格式规范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认真审阅了待审标准草案文本及相关材料,并通过询问讨论提出修改和评审结论。 经专家组评审,20项标准全部通过评审,涉及粮食、油籽、棉花、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作物的生产、检测和抗性鉴定等技术领域。
为了做好技术审评工作,提高标准文本质量,对提交审评的标准进行了前期的正式审评将邀请专家进行预审,确定会议标准清单,部分标准因文本框架不合理、主要技术指标缺乏数据支撑、未按要求开展相关核查等问题延期组织开展会前培训,以标准评审为例,指导起草人员进一步修订完善标准评审资料,为顺利完成标准技术评审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利用植物的生命功能,通过人工栽培获取食品、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 它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植物的种植。 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园艺作物。 在我国,通常指生产粮食、棉花、油脂、糖、麻、丝、烟、茶、水果、医药、杂项等农作物。 它也指狭义的农业,也称为作物种植。 通常指种植植物性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 在中国,农作物种植与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一起,是广义的农业。 在国外,农作物种植一般与畜牧业相结合,统称为农业。
深入调研种植业发展现状
随着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种植业不仅实现了稳产和结构优化,而且在提质增效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豆油增产取得初步成效,大豆面积创60多年来新高。 我们的“粮袋”和“油瓶”不仅携带稳固,而且香气扑鼻。 各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食用稻和再生稻、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大豆、“双高双低”油菜籽。
进一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实施面积扩大到6900多万亩,以东北地区玉米-大豆、小麦-大豆轮作为重点,在三江平原适度开展水改旱、水稻改大豆在南方稻产区开展稻米油轮作、稻油轮作,推广冬油菜;在黄淮海及西南地区,扩大大豆、玉米带状复混种植。 调整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行套间混种植模式,促进土地利用与耕地相结合,生产与生态协调,初步形成绿色种植体系。
2024年全国优质特种小麦比例达到385%,比上年增加1个2个百分点,再生稻面积近1500万亩,比上年稳步增长。 越来越多的国产优质粮油从田间地头“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种植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产业。 目前,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5%以上,从业人数约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经营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0%。 然而,在我国人均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比仅占30%左右。
长期以来,我国人口众多与土地匮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人均1英亩3点土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分,远远落后于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巴西和法国。 阿拉伯数字3亿农户,平均经营规模7户8亩,经营10亩以下耕地的农户数量高达2户1亿户,即每户不超过10亩土地,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 4亩、美国的1%。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但人均耕地面积过小的事实并未改变。
未来30年,我国总人口将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城镇化率将持续提高。 预计到2024年,我国总人口将保持在14亿左右,城镇化率将超过70%;到2024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3亿左右,城镇化率将达到80%。
根据日韩经验和中国工程院《中国2024年现代智慧生态农业战略研发路线图》,2024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就业占比将从2024年的7个提升7% 和 236%,分别降至 32% 和 43%,农业劳动力将从2024年的1.7715亿人减少到2024年的3260万人(其中种植业约2930万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将逐步消除(1 11)工人和农民的收入趋同。农民素质大大提高,从事农业生产将成为体面的职业。
未来,我国种植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 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国农业劳动者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远低于日本的6%、德国的24%、美国的34%。 另一方面,小农户在发展高值农业时面临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种粮积极性低,难以完善粮农收入保障机制,解决“非农非粮”耕地矛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的模式逐渐普及,“小农经济”通过新型电子商务实现快速集中。
《全国种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4年,全国种植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 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重大进展,种植业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将不断增强。